[走入大絲路高加索段-新書序言] 南高加索三國

從地圖上看,高加索地區介於亞洲大陸與小亞細亞之間,是東西交通必經的孔道。北高加索是俄羅斯遼闊領土最溫暖的西南角,屬於獨立國協,俄國人習稱內高加索(Ciscaucasia),從東到西分別是今俄羅斯聯邦的達吉斯坦、車臣、印古什、北奧賽提亞、卡巴爾達–巴爾卡爾、卡拉恰伊–切爾克斯、阿迪等七個共和國,以及克拉斯諾達爾、斯塔夫羅波爾二邊區。南高加索也被俄國人稱為外高加索(Transcaucasia),有亞美尼亞、喬治亞與亞塞拜然等三個獨立國家,有時也包括部分的土耳其與伊朗。

高加索地區總人口不足4000萬人,卻有高加索、印歐與阿爾泰三大語系交錯、50多個民族在此共同生活。由於地勢複雜,許多民族雖近在咫尺,語言卻完全不通。

map-Caucasus.jpg

「高加索」是地理名詞,「高加索人(Caucasian)」則常用來定義人種,是指具有「大眼睛、深眼窩、高鼻樑」,甚至「白皮膚、藍眼珠、金髮或褐髮、體型高大」等特徵的人種。然而高加索地區的居民真的是如此嗎?其實不然,這都是人種學名詞造成的錯誤刻板印象。雅利安人在4000年前經由高加索前往伊朗、印度、等地落戶,也有一些留下來逐漸生根;11世紀突厥人經過高加索,13世紀蒙古人再穿越高加索、小亞細亞進入歐洲;經過幾千年的交會融合,「高加索人」實際上已經變得十分複雜。

南高加索三國現在都是獨立的國家,看似一個整體區域,卻必須分開來談。亞美尼亞是上古烏拉圖(Urartu)王國的承繼者,當時正值亞述帝國的強盛時期,兩國在爭戰中互有輸贏,但烏拉圖一直保持獨立國家的地位。西元前605年米底亞(Medes)與巴比倫聯手滅了亞述帝國,50年後,烏拉圖的繼承者亞美尼亞國王提格蘭(Tigran)與偉大的居魯士(Cyrus)聯手征服米底亞,開啟波斯帝國的豐功偉業。亞美尼亞以驍勇善戰的騎士著稱,騎士的英姿變成浮雕,保留在波斯古都波斯波利斯遺跡的城牆浮雕上。

大洪水與諾亞方舟的故事是舊約聖經《創世紀》中非常重要的起承脈絡,根據亞美尼亞傳說,亞美尼亞人的先祖海克(Hayk)就是諾亞的直系後代。上古波斯帝國稱他們為哈亞斯坦(Hayastan),亞述帝國文獻中的烏拉圖、西台帝國稱的海阿薩(Hayasa-Azzi)、聖經中的亞拉拉(Ararat)王國,所指的都是同一個國家。而方舟最後的停泊處—亞拉拉山,則是亞美尼亞民族精神最重要的象徵。

兩河流域的蘇美人是已知最先創造文字的民族,當時文字的主要功能是用於商業往來記帳;黃河流域的華夏文明發明甲骨文,是為了滿足占卜的需求。亞美尼亞人原先使用西亞地區的楔形文字,後來使用希臘文字,401年聖梅斯羅布(Mesrop Mashtots)創造36個亞美尼亞字母,則是為了讓一般人民都能讀懂聖經。亞美尼亞是世界最早定基督宗教為國教的國家,以信仰為民族堡壘,成功抗拒了來自波斯、阿拉伯、鄂圖曼的併吞同化。

由於教科書、媒體報導以及諸如電影《辛德勒名單》等等充分傳播,世人多半熟知猶太民族喪國流亡以及二戰慘遭納粹大屠殺的歷史;亞美尼亞人的遭遇十分類似,命運甚至更為坎坷,但受到的關注卻遠遠不及猶太人。亞美尼亞早在古波斯帝國時期即已存在,2500年間政治疆域時大時小,終至不斷萎縮,但始終保有民族國家的形式。歷史上亞美尼亞人的故土從小高加索山脈橫貫亞美尼亞高原西抵托洛斯山,因擁有思凡湖、凡湖(今屬土耳其)、烏爾米亞湖(今屬伊朗)而被稱為「三湖之國」。如今亞美尼亞共和國只占亞美尼亞人傳統領域東端的一小部分,面積縮減到不足十分之一。目前亞美尼亞共和國人口300萬人,但散居海外的人口卻高達800萬人。

喬治亞民族源自雅利安民族的一支卡特里(Kartli)人,也可能來自高加索民族的一個分支。在傑森王子率領阿高斯英雄尋找金羊毛的希臘神話故事中,保管金羊毛的就是科爾喀斯(Kolchis)的國王埃厄忒斯(Aeetes),科爾喀斯即今喬治亞西部。普羅米修斯為人類偷取火種而被宙斯囚禁在高加索山,每日被啄去肝又再生,據說就發生在喬治亞北部的卡茲貝克(Kazbek)山。由此可知,高加索也屬於受希臘文明影響的地區。

喬治亞獨立後在1995年更改國旗,新國旗為一個大十字架與四個小十字架,白色為底,十字架均為紅色。喬治亞在337年即接踵亞美尼亞把基督教定為國教,如今將宗教符號與政治符號相連結,凸顯其高加索、乃至西亞地區唯二非穆斯林國家的處境。

亞塞拜然在西元前七世紀屬於亞述帝國,西元前616年米底亞王國滅亞述,前550年波斯帝國征服米底亞,亞塞拜然納入阿契美尼波斯帝國的疆域;前330年亞歷山大大帝滅波斯帝國,亞歷山大死後帝國分裂,建立了阿綽帕提那(Atropatena)王國,意為受火保護的國家,後來轉音成「亞塞拜然」。祆教(瑣羅亞斯德教)一直是米底亞的國教,從米底亞、波斯一路到今天伊朗的雅茲德、印度的孟買都有祆教信徒。受崇拜的火象徵良善、正直、溫暖、正義⋯⋯等善性,而此拜火信仰的形成原點即在亞塞拜然這個「火的國度」,火神廟在西元前六世紀即已出現,也說明了這裡豐富的油氣。

亞塞拜然的文字變充分反映了歷史上各種外來勢力的影響,七世紀以後的千餘年使用阿拉伯字母,1928年拉丁字母取代阿拉伯字母,蘇聯時期禁用拉丁字母而在1938年改用斯拉夫–西里爾字母;獨立後1995年才自創一套與土耳其字母大同小異的32字母系統。宗教也是如此,亞塞拜然原屬伊斯蘭遜尼教派,16世紀隨著伊朗薩非王朝改奉什葉派至今,不過和伊朗不同的是,亞塞拜然擁有一個世俗政權,並不強制女性包頭巾,街頭可看見穿短裙的女性,首都巴庫也有極為多采多姿的夜生活,看起來和西方國家差別不大。

caucasus-languages.jpg

歷史不能重來,西元1071年賽爾柱突厥大軍在凡城打敗了拜占庭帝國,史稱曼齊古爾之役(Battle of Manzikert),此役使拜占庭失去了對小亞細亞與高加索的控制,賽爾柱的勢力進而長驅直入,切斷了本區與希臘羅馬文明長久以來的聯繫。然而千年之後,喬治亞與亞美尼亞依然像是亞洲土地上的歐洲國家。

1991年南高加索三國幾乎同時成為獨立國家,也共同經歷了後蘇聯時期經濟體系崩解的漫長艱辛歲月,所幸進入21世紀後三國都能逐步擺脫經濟困境,然而族裔矛盾與領土衝突仍糾纏著三國的命運。亞美尼亞與土耳其之間有種族滅絕的百年歷史宿怨,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之間則有納戈諾–卡拉巴赫(Nagorno-Karabakh)衝突,造成亞美尼亞與東西鄰國的邊界持續關閉,眼前似乎看不到任何和解的曙光。喬治亞與俄羅斯之間則因南奧塞提亞以及阿布哈茲的獨立/分裂問題撕破了臉,隨著2003年喬治亞親西方的新任總統當選,以及2014年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喬俄關係在可預見的未來都將繼續緊繃下去。

本書攝影作者王慶中先生從商場退休後,攝影即成為「退而不休,人生不留白」的動力來源,感謝他無條件的投入,為已出版的《走入大絲路》中東段、波斯段與北非段三本書畫龍點睛,獲得讀者極高的讚譽,已成為本系列書的金字招牌,期待本書的出版能夠再更上一層樓。本書作者林婉美投身競爭激烈的旅遊業,忙碌之餘仍堅持不懈地著手寫作,這本書花了兩年多的時間才終於完成,實在值得恭賀!這已經是《走入大絲路》的第四本書了,期待讀者繼續給予支持與指正。

相關行程:
10/03【特別企劃】洪丞-秋色繽紛亞美尼亞.葡萄酒節.世界遺產修道院+卡達11+1日
10/27 漫遊古國亞美尼亞.品嘗美酒.高加索山風光.卡達9+1日(早鳥優惠2000)
01/18 漫遊冬季亞美尼亞.白色高加索.卡達輕旅行8+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