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旅行京都篇─源氏物語與陰陽師
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一樣,會把書中的安倍晴明想成是源氏物語裡的光源氏,都是平安時代嘛,不過,我會這樣想還有一個蠻奇怪的因素。是因為我去過晴明神社也去過紫式部的墓,印象中這兩個地方長得有點像。
不,其實也不像的─紫式部的墓,就是一個碑、而晴明神社是一個神社啊~有鳥居、還有神殿,尤其這幾年陰陽師紅翻了天,晴明神社被修葺的煥然一新、很有那麼點氣派與架勢,不像紫式部的墓,就是馬路邊的一塊水泥塚。
不過,我就是覺得這兩個地方很像─是那種─啊~原來歷史上真有這些人、原來這些人、都曾在京都活過啊~的心情。看書,不管我看得多麼投入,也不管那些故事是多麼引人入勝,總覺得還是旁觀、還是在看戲、一個虛構的故事,來到京都,看到那些古蹟那些歷史建築,就覺得書裡的文字活了起來、一幕幕的場景,原來就是在京都這個大舞台上發生著。
不過,有時,這種自以為風雅的文學探訪,也會成了爆笑短劇。
想當初為了採訪源氏物語散策的專題而去到紫式部之墓前時,就真有點啼笑皆非─拜託,千年以前的古人了,你跟我說這個馬路邊的灰塊小廣場就是紫式部的墓,搞什麼啊~但後來我回想起第一次去京都自助旅行時的經歷,就覺得這一點都不是在開玩笑。
那次─我的第一次京都之旅,當然是絕對少不了源氏物語探訪的行程啦,也不知打哪兒來資料,說京都有個夢浮橋的遺址。夢浮橋是源氏物語中我最喜歡的帖名─多麼的宿命、多麼的幽玄呀,這種充滿物哀感的日本美,到現在我都依然很醉心。找到這個資料後,立刻被我列入此次京都之行10大非去不可的景點之列。
不知幸還是不幸,我真的去了、也真的按照資料上的地圖尋著了那個夢浮橋遺址。啥模樣呢,嗯~在台灣,現在也有不少這種遺址,就是一個碑,上面寫了些引經據典、如假包換的歷史資料。
這還不是最糟的─更讓我覺得無厘頭的是─這個夢浮橋遺址,位於一個叉路口,叉路兩端各通往一般民宅區。我到達那塊遺址碑時,巷子裡的京都歐巴桑們,三三兩兩的提著菜籃正要去買菜。
你能想像那個畫面嗎?一個醉心於日本之美的文藝少女,不遠千里的想要一探心靈的夢之境─我的源氏物語的故鄉「京都」結果!!!結果看到的是一塊我家巷口等級的石碑、然後是一群菜籃族從石碑後走了出來。我~我~我到底在幹嘛呀。
不過,又經過幾年之後,我就完全能夠理解那些歐巴桑為何可以提個菜籃、瞧都不瞧那個夢浮橋之碑了。不為什麼,就為了這裡是京都,一磚一瓦、大街小巷,哪兒都充滿了歷史典故、哪兒都有千古風流人物留下他們的足跡。
也所以,紫式部之墓可以不過就是大馬路邊的水泥地、而陰陽師的晴明神社呢,同樣也是一不小心就會沒看到招牌而擦身而過。我想,這不是他們不重視歷史、不重視古蹟文物,相反的,他們是與這些歷史資產,一起呼吸、一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