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及利亞目前的世界遺產共七處,文化遺產六處與一處雙遺產,分述如下:(上圖為信仰伊巴德派(Ibadi)的莫查莫部族於10世紀時圍繞五個城邦修建並完整地保存於莫查布山谷中,壯觀)
阿爾及利亞很特別,人口約3,800萬,面積約比台灣大65倍,境內交通也十分發達,但入境旅行卻不發達約只20萬人,主要原因是經濟上可仰賴出口石油和天然氣,約占總收入六成之多。
除了參觀舊的「埃及博物館」,我們還特別參觀新的「埃及文明博物館」,裡面展示古埃及、科普特、伊斯蘭等歷史文物。
在埃及國家博物館,不可錯過的是4000年前中王國時期的陪葬品,特別是許多精巧的木雕模型,立體再現古埃及人民的日常生活。
最近讀阿爾及利亞資料,發現法國作家卡謬與日本作家森本哲郎,對君士坦丁城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卡謬說這是個[不曾存在的城市],森本哲郎說她是一個揹負者歷史沉重包袱,決定羅馬和迦太基命運的[令人記憶深刻的古都]。好有趣。特別留下這個筆記。
在埃及國家博物館可看到4600年前古王國時期的群雁圖,它原是法老斯奈夫魯兒媳的墓穴壁畫。
(圖:法國一代球王席丹是第二代柏柏移民)
步下飛機踏上摩洛哥,導遊以阿拉伯語向大家問候:" 歡迎來到馬格里布" 。在摩洛哥待了幾天後,很難不注意到許多官方機構、銀行、電視台都以馬格里布命名—「馬格里布」到底是什麼?
阿布辛貝神殿由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公元前1284年)建於尼羅河西岸,古埃及人稱為「拉美西斯梅利阿蒙」(意思為阿蒙神鍾愛的拉美西斯神殿)。
作為全世界人均所得最高的國家之一卡達,為了擺脫資源詛咒,深知只有深耕教育才有永續未來的可能性。其首都杜哈市中心西北的一塊廣闊土地上,正是卡達政府夢想藍圖的基地—卡達教育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