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猶思潮與以色列的建國(上)

猶太人在亡國後浪跡天涯,在世界各地寓居,與各民族和宗教接觸,他們的選民和唯一神觀念,難免被突顯出來,

與他族的關係,由此夾雜難以釐清的緊張與誤解,「反猶思潮」(anti-Semitism)也因此孕育而生,其中實在隱含兩千年以上的是是非非和恩恩怨怨。

對於猶太人而言,他們並不是無動於衷,千百年的寄居他鄉以及所受的迫害,令他們感受錐心之痛。中古時期不論是日耳曼系或西葡系的猶太人,當他們困居在隔離的社區(ghetto)之內,立即對照出他們與周遭大環境的格格不入。在大時代的壓力下,他們如果要延續自身的民族與信仰傳統,堅守原則與合理的變通似乎都是需要的,問題僅在於程度與幅度的考量。我們在此就介紹「反猶思潮」以及猶太人的深刻回應。

❤️反猶思潮(Anti-Semitism)的由來
西方對於猶太人的仇視和偏見由來已久,二次大戰時,希特勒和納粹黨人對於猶太人所進行的大屠殺,只是這種思想的累積和爆發。一般人將造成這些反猶思想與行動的因素分為三種類型:一是種族主義作祟,二是宗教因素,三是社會經濟的緣故(猶太人在歐洲各地的人口比率雖佔少數,但他們卻掌控了當地的經濟,因而引起了許多下層階級人民的不滿),特別是第二和第三種因素經常混合在一起。在西方歷史上,許多人不滿猶太人的原因是覺得猶太人放高利貸,並且和貴族、地主等一起剝削他們,接著宗教上的反猶情緒很快便會融合在一起。

事實上,反猶思想和行動可追溯至羅馬帝國時期,當狄奧多西二世(Theodosius II)宣布基督教為國教時,其他宗教,包括猶太教在內,開始受到打壓,他們禁止基督徒和猶太人結婚,並在猶太人所相信的聖地──耶路撒冷和伯利恆興建教堂,猶太人不能擔任公職,不能與他們同桌吃飯。當時他們對猶太人的認知是:猶太人今日的遭遇,都是因為受神懲罰之緣故。

另外,如今已是新約時代,這意味著舊約已被取代。基督徒種種的反猶思想,都源自於對聖經記載的解讀,例如:猶太人都是頑固、硬著頸項和愚昧的,更嚴重的是猶太人竟然殺害了他們所相信的彌賽亞──耶穌基督(太二十七25:「眾人都回答說:他的血歸到我們和我們的子孫身上。」)。

因此,歷代基督徒極容易因以上思想和認知,對猶太人產生一種莫名的仇恨情緒,這些仇視和偏見經過長期累積,在中古時期已經普遍根植於歐洲地區。

當時四散在各地的猶太人由於不能擁有土地,因而轉向商業和高利貸發展,而基督徒是被禁止放高利貸的,因此放高利貸便成了猶太人的專利,在這樣的情況下,許多猶太人成了君主和貴族的棋子,往往被一般人民視同為壓榨他們的「惡魔」,並且套上「無恥」、「貪婪」等負面形象,再加上十字軍東征,黑死病的爆發(由於當時醫學知識的落後,人們相信黑死病是因為猶太人在水井裡下毒所導致,因為為什麼大部分黑死病的患者都是基督徒,而非猶太人?猶太人的低死亡率顯然與其飲食、衛生習慣、以及被排斥、隔離住在一個社區(Ghetto)有關)和流言蜚語(當時謠傳猶太人擁有魔法能力,而這些能力的來源是因為他們和惡魔交往所換來的。又有指控猶太人捉拿基督徒的小孩,將他們殺死,並且飲用他們的血,將他們屍灰變成面餅,以血祭神,製造補藥等等)的流傳,許多猶太人遭受壓迫和殺害,為了生存之需也有一些猶太人改信基督教。我們可以從幾個不同年代和地區舉例,說明歐洲歷史上曾發生的反猶事件。

❤️英國的排猶
十三世紀時,英國的愛德華一世(Edward I)為了征服威爾斯(Wales),不斷地向放高利貸的猶太人課稅,當這些猶太人無法負荷沉重的稅捐時,愛德華一世等人便認定他們對國家不忠,因而取消了他們從事高利貸的專利,並且限制他們的活動,而且還規定他們的衣服必須補上一個黃色的星星的形象,以作為區別之用(這樣的做法直到二次大戰時期仍被採用)。許多猶太人的領袖也遭受逮捕、甚至處死,最後在1290年所有的猶太人都被逐出英國。

❤️西班牙的排猶
在西班牙,基督徒非常積極地向猶太人傳教,但許多猶太人仍然寧死不從。一些猶太人雖然改宗了,但是卻被冠上「瑪拉諾」之名,就是「豬」的意思(Marranos),同時也被視為「地下猶太人」,因為他們被懷疑表面改教,卻常暗地裡遵行猶太教的儀式和律法,一旦真的被發現,就更加引起了基督徒的反感與敵視。

另一方面,堅守猶太教信仰的猶太人也鄙視他們,認為他們背叛了祖宗的信仰。西班牙的基督徒甚至還成立宗教裁判所來調查和審判他們,許多猶太人因而在逼迫當中喪失生命,這樣的暴行一直延續到1492年,在那一年西班牙國王斐迪南(Ferdinand)和伊莎貝拉(Isabella)下令將他們驅逐出境。自此以後,所有在西班牙境內的猶太人被迫將他們辛苦經營的生意和房子變賣,帶著少許的錢財離開。

❤️法國的排猶
到了啟蒙時代(十七-十八世紀),隨著種族主義和「偽科學」(pseudo-science)的混合興起,猶太人被認為是閃族的一支,而這些閃族比起雅利安民族或歐洲其他民族,在品種上屬於劣質。1894年,在法國發生了一起「德雷福斯事件」(Dreyfus affair)。當時,猶太裔軍官德雷福斯,因一份未被證實的文件,而被指控向德國出賣軍事機密,並以叛國罪名被判處終身監禁,但最後卻證明這是一個種族偏見的政治冤獄,這事件還一度造成了法國內部政府軍方、天主教會和知識份子的分裂及對立。

❤️俄國的排猶
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初,俄國和烏克蘭等地的猶太人,在沙皇的統治下遭受壓迫,被限制居住在某些地方,或在法律上無法享有同等的對待。許多傳教士也在農民之間散佈仇恨猶太人的謠言,例如有關猶太人想要殺害沙皇的傳聞,反猶情緒因此在1880-1920年之間瀰漫,造成一系列各地的屠殺事件(pogroms,俄語意為「摧毀」),許多猶太人遭受迫害、殘殺和驅逐,也引發大批猶太人移民美國。

❤️德國的排猶
隨著1933年希特勒和納粹主義的興起,在德國境內透過媒體的宣傳,猶太人被認為是下賤、污穢的代名詞,而雅利安民族才是優越的民族。猶太人的許多權利被剝奪,例如:不能參加選舉,不能從事某些行業等。

二次大戰爆發時,希特勒等人認為猶太人沒有存在的價值,因而採取了許多極端殘忍的手段將猶太人迫害致死,最後為了節省時間和成本,更將所有被俘虜的猶太人群聚集中營,驅趕至毒氣室集體毒死,根據保守估計大約有六百萬的猶太人在這次的「大屠殺」(Holocaust,希臘文原意為「燔祭」)中喪生。

二次大戰結束後雖引起了許多歐洲人的內疚和反省,直到現在許多學者仍然在討論「反猶思想及行動」的前因後果,但必須注意的是反猶主義至今仍未消滅,我們仍可在歐洲各地發現其影子,如幾年前法國巴黎市的猶太活動中心曾遭縱火、土耳其伊斯坦堡猶太教堂曾發生兩起爆炸,法國馬賽一所猶太教堂曾被夷為平地等。

❤️猶太教的轉折與蛻變
猶太人在面對周遭的排猶情緒和血腥行動,他們又是如何反應呢?雖然他們當中的少數激進份子如同耶穌時代的「奮銳黨」人,也想藉由武裝起義,達到政治獨立或至少軍事自保的目的,但是這樣的輕舉妄動往往失敗,反而帶給猶太族群更大的災難。大部份的猶太人在拉比的帶領之下,認為他們的苦難來自神的旨意,唯有藉著悔改和靜默等候,方能得到神最後的救贖。

不過,在衝動和保守之間,有不少具有現實意識的猶太知識份子,企圖融合傳統的信仰和現代思潮,希望由此找出能延續猶太民族和宗教的合理道路。我們可以從歐洲的「啟蒙時代」談起,因為彼時不但是歐洲人知識思想的覺醒與躍進,也是猶太教蛻變的轉折期。

❤️猶太啟蒙運動(Haskalah)
十七至十八世紀歐洲各地興起了啟蒙運動,啟蒙運動強調人們應該用理性來檢驗一切,並且對於傳統和迷信進行批判,甚至揚棄,許多猶太人也在這波浪潮中受到影響,進而形成了猶太式的啟蒙運動,它又被稱為「哈斯卡拉」運動(Haskalah,希伯來文意為「啟蒙」)。

這項運動在德國興起,很快地就蔓延至歐洲各地,追隨此運動的猶太人稱為「啟蒙者」(maskilim),他們是熟悉猶太傳統的知識份子,強調要同化於歐洲社會、文化和語言,於是開始鼓勵猶太人學習當代的知識,投入農業、工藝、藝術和科學等各個領域,甚至忠於執政者。

他們認為為了面對新的時代,猶太人必須有所改變,此時的中心價值是世俗的文化和哲學而非宗教,並且必須用理性來檢驗一切,如此猶太人方能從傳統的迷津走出,邁向進步的康莊坦途。

首先提出這樣概念的是摩西.孟德爾頌(Moses Mendelssohn,1726-1789),他又被稱為哈斯卡拉運動之父。他強調猶太教信仰應是一個現代化、非教條和可以改變的宗教,猶太人必須接受世俗教育,而非活在以自己為中心的世界裡。

孟德爾頌的貢獻在於復興了希伯來語言和文學,並且將《陀拉》譯成德文,他的目的在證明,猶太教也可以是理智和人性兼備的宗教。不過整體而言,哈斯卡拉運動對於猶太人最大的影響是教育內容的轉變,不少猶太啟蒙者試圖以世俗教育取代以《陀拉》為中心的傳統教育,希望透過新的學習內容可以讓猶太人融入當地的社會和文化,而較貧窮的猶太少女也獲得接受教育的機會。在此之前,只有富裕家庭的猶太少女,有機會聘請私人家教接受教育。

此外,這時的猶太人也被鼓勵學習居住地的語言,而非只固守自身的母語,這也是因為當猶太人在用母語交談或是進行商業貿易時,容易被不懂其語言之人,誤認為他們意圖欺騙,引發誤解與衝突。摩西.孟德爾頌強調學習歐洲地方語言,便是有意打破民族的隔閡與偏見。

此外,哈斯卡拉運動的另外一項特色是,不再強調彌賽亞思想。特別是十七世紀中葉宣稱自己是彌賽亞的撒巴台.澤維(Shabbetai Zevi, 1626-1676)的失敗,更是打擊了猶太人對於彌賽亞的信念。撒巴台.澤維是西葡系猶太人,在當時被他的同胞認為就是他們等待已久的彌賽亞,許多各地的猶太人因此紛紛變賣家產,準備和他一同回到巴勒斯坦復國,但沒想到當奧圖曼帝國的蘇丹將他捉拿並且威脅他時,他竟然改信伊斯蘭教,猶太人對於彌賽亞和復國的希望再次破滅。

摩西.孟德爾頌等人認為可以提起彌賽亞的信念,但是不應該讓它為猶太人帶來災難,也不該為此影響猶太人與其他民族的和睦關係。真正的彌賽亞所帶來的救贖,可在他們努力生存的歐洲社會透過溫和的方式獲得。更重要的是,這些猶太人已慢慢失落對種族之認同感,受到國家主義的影響,他們反而認為自己是當地的公民,如生在法國便是法國人,生在德國便是德國人。

猶太教會堂裡的宗教儀式也受到影響,他們模仿當時的基督教會,開始進行講道崇拜、組織詩班、使用風琴等。猶太人在會堂裡不再強制得帶帽子,異性也不再被限制分列而坐,講道的內容也不再強調諸如錫安、耶路撒冷的字眼,反而更注重倫理道德的教導。隨著這一系列的轉變,許多猶太人不再閱讀和遵守「哈拉卡」(halakah,即猶太律法),他們相信這樣才是進入現代化的必經之路。

公元1100-1600年 猶太人的離散路線

1492年,西班牙國王斐迪南(Ferdinand)和伊莎貝拉(Isabella)資助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同一年下令將猶太人驅逐出境。

1895年1月13日法國《Le Petit Journal》副刊畫報上描寫剝奪德雷福斯軍階的畫

馬丁·路德《論猶太人及其謊言》的題目頁,Wittenberg, 1543
在他的《論猶太人及其謊言》的一段中,他對基督教群體不能驅逐他們而感到遺憾。此外,在回答「我們基督徒應該如何對待這些被拒絕和被譴責的猶太人?」這個問題時,他提出以下的建議:
「首先,要燒掉他們的猶太會堂或學校…這樣做是為了尊重我們的主和基督教,這樣上帝能看到我們是真正的基督徒…」
「第二,我建議夷平和摧毀他們的房子。」
「第三,我建議奪走他們所有的禱告書和塔木德著作,這些作品教導的是偶像崇拜、謊言、詛咒和褻瀆神靈。」
「第四,我建議他們的拉比從今以後禁止教學,違者則處死或被懲罰…」
「第五,我建議猶太人禁止在馬路上通行,因為國內沒有他們的事情…」
「第六,我建議禁止讓他們放高利貸,這樣所有現金以及銀子、金子等財富都要從他們那裡拿走…」
「第七,我建議給年輕、強壯的猶太人一個枷,一把斧子,一把鋤頭,一把鐵鍬,一根繩子或一根紡錘,讓他們汗流浹背地謀生……但是,如果我們擔心他們可能傷害我們或我們的妻子,孩子,僕人,牛等…那麼,讓我們效仿其他國家,如法國,西班牙,波希米亞等的一般做法,將他們永遠趕出國土…」

1942年歐洲主要滅絕營、勞動營、猶太區及運輸路線
德國控制下的波蘭的奧斯維辛集中營。一些匈牙利猶太人經火車到達的場景,絕大部分被直接送往毒氣室。
摩西.孟德爾頌(Moses Mendelssohn,1726-1789),被稱為哈斯卡拉運動之父。他強調猶太教信仰應是一個現代化、非教條和可以改變的宗教,猶太人必須接受世俗教育,而非活在以自己為中心的世界裡。
宣稱自己是彌賽亞的撒巴台.澤維(Shabbetai Zevi, 1626-1676)登基圖(出自1666年一份荷蘭猶太雜誌(Tikkun)

推薦行程:
06/21 蔡業聖-約旦.以色列.耶路撒冷燈光節.文化瑰寶12日
http://travelers.tw/trip/4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