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尼西亞詩人 沙比

詩人沙比(Abou al-kacem El-chebbi ,1909 – 1934)

突尼西亞的文學作品,通常以阿拉伯文或法文書寫。突尼西亞阿拉伯文學的歷史可以追溯至西元七世紀;而法語文學的發展,則源自於殖民時期在突法國人仿照巴黎文人圈所推動的當代文學。

詩人沙比可說是最為著名的突尼西亞文人,他以阿拉伯文寫作,不過作品風格也有受到歐洲文學的影響,作品大多洋溢著自由、愛和力量。儘管他的塵世生命只有短短二十五年,但他卻被阿拉伯文學界廣泛譽為「突尼西亞之光」與「突尼西亞最偉大的民族詩人」,廣受突尼西亞和整個阿拉伯世界的崇敬。他在十八歲時就獨自完成了穿越突尼西亞全境的旅行,隨後於突尼斯的濟圖納清真寺(Zitouna Mosque)大學完成學業,1930年代也曾參加突尼西亞民族解放運動。

歐洲十八至十九世紀的浪漫主義文學對他影響很大。除了幾位法國詩人,沙比特別崇尚英國詩人拜倫(Gordon Byron),並將他視為希臘獨立戰爭中壯烈犧牲的英雄。濟慈(John Keats)的審美感性,以及雪萊(Percy Bysshe Shelley)的諸多師作都是他的寫作靈感,沙比的家鄉吐澤(Tozeur)附近的浩瀚沙漠,更是他的繆思。沙比雖然自幼接受的是古典阿拉伯教育,但他的詩作大都衝破了傳統宗教影響下的嚴肅性,非常重視阿拉伯語文中的詩意想像,並善用隱喻與象徵的寫作手法。他的詩作〈生存的意志〉(The Will To Live)為其代表作,被許多阿拉伯國家選為課本教材。詩作〈世界的暴君〉(To the Tyrants of the World)在2011突尼西亞革命期間,成為了一個備受歡迎的響亮口號。

突尼西亞國歌歌詞〈祖國的衛士〉(Defenders of the Homeland)最後兩節歌詞也是出自沙比之筆。沙比的正面肖像,也被突尼西亞選為紙鈔三十第納爾(Dinars)上的國家代表人物,足見沙比在突尼西亞的地位與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