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玩家俱樂部
|
殷允芃:希望,永遠在路上
你應該認識《天下雜誌》。
不誇張的說,無論在政治圈、企業界、學術、教育領域,華文地區重要的領導階層,許多領導人是「看天下雜誌長大的」。
大陸領導人鄧小平,曾經號召所有重要官員,一起看《天下雜誌》製作的《一同走過從前》紀錄片,試圖學習並了解台灣如何從戰後的破敗走向經濟奇蹟的歷程。
新加坡的前後任總理李光耀、李顯龍,多次接受《天下》的獨家專訪,也多次在新加坡國慶等重要場合,引述《天下》的報導。
現任GE大中華區副總裁的許朱勝,三十多年前在美國攻讀電機碩士時,第一次看到《天下雜誌》,他「細細品嘗、深深感動,天下雜誌積極、正面報導這塊土地上辛勤耕耘的人們,影響我與一群異鄉作客的遊子,願意回國貢獻,為這塊土地打拚。」直至今日,許朱勝仍是《天下》最忠實的讀者。
在兩岸極有影響力的知識分子、文化人龍應台曾經說,台灣在華文版圖上,出現了幾個別的地方都無法複製的品牌:雲門、誠品,和《天下雜誌》。因為這三者不僅擁有專業,更有「精神的穿透力」,使得品牌能獨特與不墜。
龍應台口中「精神的穿透力」,來自創辦人殷允芃為《天下》設立的願景:對美好公平社會的嚮往與追求,使《天下》有了與眾不同的靈魂。
三十年來,《天下雜誌》早已不僅是「一本雜誌」,集團旗下除了各領域的龍頭雜誌及網站:《康健》、《Cheers》、《親子天下》,以及相關叢書的出版,每天服務超過五十萬的讀者,每年創造近十億的營業額。二○○二年,《天下》進一步成立了「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啟動「希望閱讀」計畫,號召企業夥伴,共同認養全國兩百所偏遠弱勢小學,長期推動閱讀,成為國內閱讀教育的啟蒙者與行動者。
《天下》受尊敬,從來不是因為它商業上的成功,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曾說:「天下雜誌的影響力,遠大於它的發行量。」
有所不為的創辦人
在諸多「豐功偉績」的背後,卻很少人認識《天下》集團的創辦人、背後的掌舵者──殷允芃。她被《亞洲週刊》評選為「亞洲最有影響力的女性」;是台灣第一位拿到有亞洲諾貝爾獎之稱「麥格塞塞獎」的人。麥格塞塞基金會肯定殷允芃領導的《天下雜誌》,「不僅對推動台灣經濟發展,有非常重要的貢獻,也建立了台灣的新聞專業標準」。
這兩年來,她也陸續得到卓越新聞獎的終身成就獎、政大名譽文學博士等,專業領域內桂冠級的肯定。
但她的低調、樸實,與她的影響力卻完全不能搭配。如果用網路搜尋殷允芃,會發現關乎她個人的資料或報導極為有限,在如此喧囂的媒體時代,她甚至稱不上是個「名人」。她拒絕多數的演講活動邀約,即使對方是有財力或權力的單位;反而喜歡跟年輕學生分享自己的經驗,鼓勵年輕的一代勇於追求自己的夢想,為社會做出貢獻。
認識她的親朋好友、部屬同事,大概都不會否認她內向、不喜社交的個性。多數公開場合,她傾聽、觀察多於發言。帶些靦腆的招牌笑容,偶爾會洩漏出這位「亞洲最有影響力的女性」的天真。
即使《天下雜誌》創辦三十年來從來不曾虧損,每一年營收都成長,但殷允芃始終如一的開著國產車、和家人住在二十年不變的公寓大樓裡。曾有一次她開著喜美去總統府開會,當時的總統府辦公室主任蘇志誠事後還特地試探性的詢問:《天下雜誌》的營運狀況還好吧?
被稱為經學宗師的愛新覺羅毓鋆,五年前第一次與殷允芃碰面時,就定位她:「是個有所為,有所不為的人,而後者更令人尊敬。」
對殷允芃來說,金錢,權力和地位,都不是她真正的追求。
在獲利極好的年代,殷允芃優先把錢投資在人才,而不是房地產。她全額補助優秀的記者到日本、英國、美國頂尖學府念書;她大手筆帶整個編輯部到日本、新加坡、中國大陸展開「學習之旅」。她真心相信,一個國家有沒有希望,和媒體的素養有非常大的關係。而媒體的關鍵,就在於人的素質。
在經營艱困的金融風暴期間,來自企業的廣告收入急遽萎縮。許多媒體紛紛棄守防線,大幅倚賴政府的「置入性行銷」收入,將政府宣傳訊息置入為內容,但殷允芃仍堅持:寧願犧牲獲利,也不可以犧牲原則。她在接受卓越新聞終身成就獎的現場,公開在新聞局長前,批評政府帶頭做置入的不可取,是「拿納稅人民的錢,來欺騙人民」。
朋友們偶爾戲稱她是「救國黨主席」,因為她最喜歡的聊天話題經常是:「你覺得台灣的未來該怎麼辦?」和殷允芃出差各國採訪的記者,在看到其他國家的進步與優異處,總會被她認真的問過這個大哉問:「你覺得台灣可以做些什麼?《天下》可以做些什麼?」
殷允芃的「愛國情操」其來有自。她從美國愛荷華大學新聞系畢業後,在《費城詢問報》工作兩年,回到台灣,擔任《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的特派員。一九七八年底,中美斷交當日,殷允芃代表美國媒體坐在中美斷交美方談判車隊裡時,面對著車窗外群情激憤的同胞,她不斷問自己:我做個記者,到底立場在哪裡?
「有一些這樣的境遇,讓我變得更為愛國吧!因為很少人會被推到這樣的現場,被逼到強權下看到自己國家的處境。體認到要讓人家尊重,就要自己有能力,自己要站起來,」殷允芃回想當時的心情。
就是在這樣獨特的經歷中,她有了為台灣辦一本雜誌的想法,創辦了《天下雜誌》。用她「積極、前瞻、放眼天下」的一貫立場,做台灣讀者的耳目,影響一代領導精英的成長,與她終極的關心:台灣的未來。
前教育部長鄭瑞城,三十年前就是反對殷允芃創業的好友群之一。他笑稱殷允芃私下的綽號叫「殷使命」,他所認識的殷允芃,始終如一的善良、正派,但是嘴角的微笑也透露出她不信邪的精神,總是不信邪的「選擇一條不同的路」。摯友林懷民也說,很多人都看到殷允芃了不起的「堅持」,但他認為,「堅持」的背後其實是「煎熬」。當所有人寧願選擇輕鬆的路走,要如何堅持自己所選擇相信的價值,不計較利益得失,是非常煎熬的。
殷允芃認為自己的人生態度是積極,但並非樂觀。她不會天真的相信只要做了就一定得到理想的成果;但她相信「無論結果如何,總要努力去做」。正如她自己為天下三十週年下的文案:「希望,永遠在路上」。努力前進,才看得到光。
天下三十週年前夕,《親子天下》特別「內舉不避親」的專訪殷允芃,也是《親子天下》的發行人,談她的成長、她的理想,與她對台灣教育的觀察和期許。
Q:談談你個人的成長背景,在你成長的過程中,有什麼樣的因素影響了你?
一九四九年大撤退時,我母親獨自帶著四個孩子從大陸來台,我父親仍留在大陸負責指揮青島大撤退。我十三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我對他的記憶不太多。
我一生最感恩的人是我的母親,她在員林實驗中學當圖書管理員,獨立扶養我們四個小孩長大。她帶回來很多翻譯小說和作品,對我影響很大。譬如《草原上的小木屋》、《愛莉絲夢遊仙境》、《小婦人》等,都是可以讓人感受家庭溫暖,或充滿探索挑戰的書。從小就看這些書,引發我對世界的好奇與想像。
除了閱讀之外,我母親也給我們很大的自由。我父親去世以後,面臨我要考高中、還是考護士或師範呢?因為家裡經濟狀況不好,很多親戚們都好意勸說:「讓允芃去考公費,可以減輕負擔。」但當時我母親說,只要我能夠念書,她一定會支持我,所以我很早就知道要努力。大學畢業要去美國念書,也是母親賣了首飾、借了錢,才湊到一學期的學費。我當時是搭貨輪去美國,出國時全家去送船,不知何時才會再見面。
我母親師範畢業,當過小學老師、幼稚園老師、園長,我覺得她對我們的教育滿成功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時候我們逃難到武漢,每天都在等,大家都不知道下一步逃哪裡去,錢也快要用光了,不能再住旅館,得趕快搬出來。但我母親沒有愁眉苦臉,反而帶著我們四個孩子,以及饅頭和餅,就去附近遊山玩水逛古蹟。我記得那邊有個岳陽樓,還去逛武漢大學……我覺得她很堅毅,是在逆境中還能找樂趣的人。
Q:你個性內向害羞,為什麼會選擇記者這個工作?
我在成大時就一直很想當記者,那時候很天真,覺得當記者就可以去訪問你想訪問的人。事實上當然沒那麼簡單。我大三修過新聞英文課,就請教老師:我很有好奇心,但很害羞,這樣可以做記者嗎?老師說害羞沒關係,新聞也有內勤編輯的工作。所以我後來想到美國念新聞,申請了三個新聞系,都被錄取了。會選愛荷華是因為那時我看到了聶華苓女士寫的文章,說她從圖書館出來,抱了一堆書,走在茫茫的雪地上,天上有月亮、星星。我覺得畫面很美,就選擇了去愛荷華。
其實我一直不相信所謂的生涯規劃。我覺得做自己有興趣的事很重要。選擇做能發揮自己能力的事,而且要有意義。第二重要的就是做一個有用的人。
Q:你曾說過自己年輕時充滿挫敗的經驗,談談這些挫敗的歷程和影響?
第一,我沒有考上大學。高中我念北一女,數學不錯,就念甲組,沒想到大學聯考竟然落榜。受到這個奇恥大辱,我回到員林,每天躲起來看小說。本來計畫和另外一個同學去騎腳踏車環島,但這個計畫因為我母親不同意而作罷。
後來反省落榜的原因,發現我其實不喜歡物理、化學。我對人比較有興趣,國文英文史地對我都很容易,所以重考前三個月我決定改考乙組。輕鬆考上成大外文系。
我在跌了一跤以後,才真正想通了要做自己有興趣的事,就做了大的轉彎。
成大畢業後我到美國念書。我上採訪寫作第一堂課就撞牆。老師的第一個採訪作業是要寫一篇有關越戰的文章,要訪問五個人,不能採訪老師、學生,要到街上去,採訪完了要立刻打字出來。我不知道要問誰,打字又很慢,沒寫多少就下課了。結果得了一個F。很多人勸我放棄新聞轉系,但我覺得還是要試一下,所以就很努力的練習打字。第一學期最痛苦,後來就撐過去了。
Q:你為什麼可以一直那麼積極樂觀?
其實你問我為什麼那麼積極,有時候是向採訪對象學的。我曾經寫過《中國人的光輝及其他》一書,訪問在各行各界裡出頭的中國人。在美國念書時,太多人都說留學生很苦、都住在地下室、一邊剝洋蔥一邊看著月亮哭……大概有這樣的人;但我想應該也有一些還不錯的人,他們如何做到的?所以我就跑去圖書館找,看哪邊有中國人的名字、在哪個行業出頭,找出了名單去採訪。我向《皇冠雜誌》毛遂自薦,確定他們有興趣刊載,就採訪了包括張愛玲、夏志清、貝聿銘、顧維鈞……等人。
其中我最自豪的就是訪問到張愛玲,這是空前絕後的,以後再也沒有人訪問過她。我跟她談了三個多小時,給我很多啟發。例如她說:「作家應該負責任,讓你的作品能讓人了解,要深入淺出。」她也說:「人生是樂不抵苦的,但生下來就要好好活著。」我後來常常想起她的話。
我記得一個華爾街的女銀行家吳棣棠,有段話很激勵我,她說:「你應該儘量努力去做你所能做的事,那麼你不但能得到人們的認可,更重要的是,你也得到一份滿足,因為你知道自己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
我覺得這句話很好,不見得每件事都會成功,但你想要做的事,就儘量努力去做。
Q:談談你創辦《天下雜誌》的歷程?
當初要創辦《天下雜誌》時沒有什麼人贊成,唯一贊成的人是蔣勳,因為他比較羅曼蒂克,覺得什麼都很好;林懷民就反對到底,因為他嘗試過創業的辛苦。
當我決定要做的時候,就是決定了,沒有遲疑,因為台灣沒有這樣的雜誌。當時我在《紐約時報》和《亞洲華爾街日報》擔任特派員,用英文把台灣發生的事寫給外國人看,那個階段幾乎大多數國家都跟我們斷交了。我覺得更重要的應該是,你有沒有什麼東西值得寫給外國人看,總是自己要站起來,很多事情應該要做得更好。所以我乾脆跳下來做。
Q:《天下雜誌》十幾年前以一本財經雜誌,開始做教育特刊,自此開啟對教育領域的關注與影響。這跟當時你參與教改會的衝擊有關,可否談談當時的狀況和你的體悟?
我當時參加教改會,發現教改會大部分的成員都是大學教授和校長,只有少數是企業代表、縣市長代表,我大概算是媒體代表。我發覺,多數成員都在談權力的改革,就是「誰要決定什麼」,大部分的討論和決策都只跟權力有關:校園是不是要自主、民主化,大家是不是有投票權決定誰是校長,以及要不要有標準的教科書……他們是從政治的、權力的角度來看教育。
那時候我覺得很奇怪,講到教育改革,其中非常重要的角色,就是老師。為什麼大家都沒有講到要給老師什麼樣的培育?第二是,談到教育改革,不是說誰有權決定什麼,而是教育的內涵和課程內容到底要做什麼樣的改變?這些都沒有人談。
特別是中、小學的部分。大家都認為中、小學教育很重要,要把多一點資源放在中、小學,可是中、小學教育的內涵到底是什麼?如何培訓老師?都沒有討論。
大部分改革派就說「要破、破、破,把現有僵硬的體制,尤其是被師範體制所掌控的,要打破」。我就發言:「『破』是很重要,可是破了以後,那個『立』是什麼呢?」我幾次站起來講,也沒有人回應。
後來我乾脆自己提了個企劃案,想先了解一下其他國家是怎麼做的。可以先從紐澳開始。因為紐澳是OECD的會員,台灣跟紐澳也同屬APEC會員。剛好那時候澳洲推動的是「能力導向」(competency-based)的教育改革,就是學以致用,不是只有學,學了以後還要用得出來。後來《天下》就做了一個專題﹁紐澳啟示」,接下來變成教育特刊「海闊天空的一代」。因為讀者的反應很好,我們就想以媒體的力量,每年出版一本教育特刊。提供更多國內外的趨勢與資訊,幫助大家凝聚共識。
Q:你長期投入、關注教育領域,你認為理想的基礎教育,應該要做到什麼?
現在很多小孩都是家庭唯一的小孩,從小在家裡是沒有玩伴的,這是一個新的變化。學校應該補強在群體生活方面的教育,包括團隊合作、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幫忙,或者欣賞別人的不同。因為家庭沒有這個環境,做不到了。
人格教育都在小的時候養成,影響很大。做人基本的態度、為人的美德,都必須強調。誠信還是很重要,像見義勇為、關懷……人性比較善良的方面,在基礎教育裡,都應該要表達。
還有「學習如何學」很重要。因為世界變化很快,老師也沒有辦法給所有的答案,所以孩子應該從小就知道要不斷的學習。
另外,就是積極的人生態度,因為未來的很多變化是沒有人知道的。這世界不會總是如你想像的美好,不管怎麼樣的逆境,你都可以站起來,在逆境中找到一些樂趣。不能改變世界,但是可以改變心態。
我覺得樂觀和積極不太一樣。樂觀是相信明天一定會更好;但積極是不知道明天會不會更好,還是要很努力去做。
人生不是投幣機,你投了硬幣進去,就會有一杯可樂出來;我們也不是上帝,但你要積極面對你的人生,不管環境怎麼樣,該做的事情還是要做。
天下30年,讓改變看得見
.1981《天下》創刊,台灣第一本專業的新聞財經雜誌誕生。
刊名題字取自國父墨寶「天下為公」,代表對美好社會的嚮往與追求。創刊號,引起廣大迴響,兩天內全部銷售一空,一個月內連續再版三次。
.1988 蔣經國去世,製作《一同走過從前》專輯與紀錄片
推出「走過從前.回到未來」專輯掌握台灣歷史性的變遷。並製作《一同走過從前》紀錄片,以說故事的方式,將台灣近代史影像化;以大小人物為軸線,說出半世紀來台灣政經社會變遷的故事。
.1991 發行《發現台灣》歷史特刊
以追溯政經發展為史,探討國家現代化條件為線,從歷史出發,縱橫時空300年,喚醒台灣共同的記憶。
.1996 製作《海闊天空》教育特刊
全面深度探索教育體系,引介國外趨勢觀念,引起台灣教育界重大迴響。
.2001 推動「319鄉向前行」
點燃鄉鎮希望,以全球在地的視野,報導台灣319個鄉鎮的人物、景物、產物、歷史和地理。並發行百萬鄉鎮護照,號召全民走訪自己的故鄉。
.2002出版「閱讀」專刊,並成立基金會
出版「閱讀」專刊,引爆閱讀趨勢。同年成立「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推動「希望閱讀」計畫,在全台200所偏遠小學推動閱讀。
.2006 珍視台灣,讓改變看得見
舉辦「珍惜台灣 讓改變看得見」巡迴影像展,從歷史軌跡找尋台灣前進的力量。製作「面對中國」專輯,全面探討中國大陸對台灣的影響。
.2008 創辦《親子天下》
殷允芃 小檔案
學歷:成功大學外文系、美國愛荷華大學新聞碩士
經歷:曾任美國《費城詢問報》記者、合眾國際社、《紐約時報》駐台記者,以及《亞洲華爾街日報》特派員;並於1981年創辦《天下雜誌》
榮譽:1976年,獲選十大傑出女青年;1987年,榮獲有亞洲諾貝爾獎美譽的「麥格塞塞獎」;1995年,被《亞洲週刊》評為亞洲最有影響力的女性;2010年,獲頒政治大學名譽文學博士、卓越新聞獎新聞志業終身成就獎。並曾多次獲頒金鼎獎。
作品:《中國人的光輝及其他》、《新起的一代》、《決策者》、《太平洋世紀的主人》、《等待英雄》、《點燈的人》、《發現台灣》(合著)、《敬天愛人》、《素直的心》;並執導《綿延的生命Lucie的人生探索》紀錄片
延伸閱讀: 天下雜誌30周年,曾是天下人,以天下為榮
- 老夫子 旅遊Blog
- Login to post comments
- 8004 re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