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玩家俱樂部
|
[突尼西亞]迦太基遺址-克觀(Kerkouane)
突尼西亞肥沃的邦角半島,自迦太基時期開始,就是帝國重要的農業生產腹地,盛產無花果、杏桃、石榴、橄欖以及大量穀物。迦太基的豐饒,不僅造就了輝煌的文明,也曾讓羅馬倍感威脅,最終引來了滅亡的命運。
行經突尼西亞東北部被地中海環繞的邦角半島(Cap Bon Peninsula),處處可見在明媚陽光照耀下的柑橘園。這一大片被陽光親吻過的亮橘精靈,為今天的突尼西亞帶來了80%的柑橘總產量。
腓尼基人到了北非,建立了迦太基文明,留下了豐碩的文化遺產。不過在二十世紀上半葉以前,學界對於這個古老海洋商業民族的城鎮與建築所知甚少。當時已知的古代迦太基據點,都被隨後的統治者羅馬人、阿拉伯人等民族,在城市故址上重建城鎮,迦太基的原始城鎮遺存幾乎遍尋不著。
1952年,法國考古學家查爾斯.索梅恩(Charles Saumagne,1890-1972)在邦角半島海岸進行垂釣時,發現腳邊有一些陶器碎片。查爾斯立刻察覺,這些陶片是屬於迦太基的遺物。這位法國考古學家在附近不斷發現更多的陶片,他意識到這片瀕臨海崖的沙土下,可能埋藏著迦太基昔日的輝煌。隨後幾年,經過一系列的考古探勘工作,考古學家更確定地底下有一座迦太基城鎮。1956年,突尼西亞獨立後展開正式發掘工作。
經過當年的考古發掘,有史以來已知最完整的迦太基城鎮呈現在我們的眼前,這個古老文明的一部分神秘面紗被揭開。這座城鎮於西元前約250年,第一次布匿克戰爭(Punic War)期間遭羅馬攻打後即被棄置。因為被遺忘,克觀也成為了世界上碩果僅存的迦太基城鎮。城鎮的規劃相當複雜精密,當時的城牆、街道、住家、神廟、墓葬群,以及各種手工業遺址歷歷在目,是研究腓尼基人在北非落地生根後生活各面向的重要考古證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因其完整性與珍稀性,1985年將克觀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克觀遺址座落於瀕臨地中海的一處懸崖邊,是一座經過事先良好規劃的城鎮,擁有和諧的城市輪廓。依其規模估算,克觀是一座約二千名居民的濱海城鎮,當時由帝國首要城邦迦太基管轄。根據希臘史家狄奧多羅斯(Diodorus Siculus, 活動於西元前一世紀)在其巨著《歷史叢書》(Bibliotheca Historica)中,記載了邦角半島一些城鎮的富裕田園景致:「此處的花園和果園,都由水流充足的灌溉系統所滋潤。
在這裡還可以看到一些精心打造的房舍。部分土地種植橄欖與葡萄,附近的草地放牧著牛羊與馬匹。」 現存的城鎮與建築遺跡,大多是西元前三到四世紀的產物,不過有研究者發現近港口處,有西元前六世紀和西西里貿易的相關遺跡。整座城鎮當時由兩道厚實的城牆圍繞,根據研究,這是當時迦太基與希臘為爭奪地中海勢力範圍,戰爭爆發時為防禦希臘人攻擊所建。
進入遺址的第一印象,就是一條條寬闊的街道與兩側各式不同的房屋。街道筆直互相平行,呈棋盤式規劃。兩旁的居家環境寬敞,顯示當時居民擁有精緻高水準的生活品質。最豪華的一幢房屋,明顯受到希臘風格影響,我們可看見寬廣的庭院被列柱所環繞。住宅遺跡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許多人的房屋裡都擁有私人的浴缸設備。這些浴缸呈赭紅色,為混凝土製。這暗示著沐浴似乎已經在腓尼基人的生活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他們注重隱私,非常懂得享受生活,有些浴缸的主人,當年在沐浴時,還能享有絕妙的海景。這和羅馬人喜愛在公共浴池進行社交的沐浴習慣大相逕庭。洗完澡的污水,則使用專門的排水溝排放,這顯示腓尼基人是一個相當注重潔淨的民族。而整個城鎮的水利衛生設施,也相當完善出色。
許多房子是二層樓的建築。通常住宅一樓的露天中庭裡設有水井與排水溝,個人浴缸和可通往二樓露台的階梯。不同功能的房間分佈於中庭四周,有廚房、客廳等其他房間,有些住宅庭院內設有神壇。這些民宅的主人,應該是一些富有又勤勞的商人階級。比起建設大型公共建築,他們對於精心打造自己的居住環境更有興趣。
在克觀遺址一處住宅的地板上,有一幅馬賽克拼成的坦妮特女神(Goddess Tanit)符號。坦妮特女神是迦太基文化中最受敬重的女神,象徵生命與豐饒,典型圖騰樣式是擬人化的太陽與月亮。這個符號的發現,使得當年的考古隊更加確認這裡是一座屬於迦太基的遺址。符號在民宅的出現,可能具有類似保佑家庭安康的象徵。一些地板上,有使用小碎磚鋪上簡約隨性的圖案,寫意又帶些童稚感,和羅馬寫實細緻的馬賽克風格迥異,相當具有現代主義藝術極簡的風格。至於大型公共建築,有些可能已經被海水沖走,僅留下一座神廟遺跡。
在克觀遺址,還發現許多了陶器、玻璃、石刻、泥瓦等手工作坊的遺跡,顯示裡也曾是一座手工業者聚居的城市。迦太基積極發展附加價值較大的手工業產品,也顯示了這個重商民族的精打細算。
除了各種金工木石匠人,居民主要從事骨螺(murex)加工,製作腓尼基人 著名的紫色染料——泰爾紫(Tyrian Purple)為生。泰爾紫聞名於古代西方世界,在各種典籍中都可以瞥見這種染料的蹤跡,如荷馬史詩《伊里亞德》(The Iliad)以及古羅馬詩人維吉爾(Vergil, 70-19 BC)在《埃涅阿斯記》(Aeneid)當中,都曾對此著墨。《聖經.歷代記》也曾記載腓尼基人擅長各種手工與紫色染料的加工,像所羅門王就曾使用腓尼基人織染的紫色布幔裝飾聖殿。泰爾紫是古代最珍貴的染料,主要是因為生産這種染料的工序非常繁複。
古羅馬博物學者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 23-79)在他的《博物志》(Naturalis Historia)中,對於腓尼基人的紫染作坊有詳細的描述。首先,漁夫必須在海裡採集大量骨螺 ,因為光是提煉1.5公克的染料,就需要一萬二千隻骨螺。工人要取出螺殼中的腺體製作染料。接着製染料工人會進行灑鹽、日曬、浸泡等各種工序。有好幾百年的時間,腓尼基人依靠貿易和開拓殖民地,得以繼續生産和售賣泰爾紫。甚至連迦太基著名的探險家漢諾(Hanno the Navigator,活動於西元前五至六世紀)在遠征非洲大西洋沿岸之際 ,都不忘鞏固位於摩加多爾(Mogador) 的染料生產基地。
由此可見,這種工業對於腓尼基人財富的拓展有多麼重要。在古代的世界,紫色染料的價格僅次於白銀。因其稀有昂貴,這種紫色染料製成的衣物,也成為尊貴地位的象徵。從尤太教士、羅馬皇帝、拜占庭皇室、一直到歐洲中世紀的主教,都身著這種紫色的織染物。
克觀墓葬群位於遺址西北方1.5公里的山坡地上,這裡共發現了二百座以上的墓葬。這些腓尼基古墓可分為兩大類型,一種是直接在岩石上開鑿而成的墓穴;另一種則是附有廊道的地下式墓穴,墓穴的地下廳內附有神龕和石棺。雖然一些珍貴文物曾在1929年遭一位當地教師盜賣,但剩餘的出土文物,如裝飾精美的陶器、青銅器、首飾、錢幣等陪葬品,對於研究迦太基文明仍有重要價值。在墓葬發掘中,有希臘陶瓶、受到埃及藝術風格影響的石雕人像等文物,反映了當時環地中海各地區之間的貿易昌盛與文化交流。
迦太基發展全盛時期所建立的殖民地或商業據點,曾幾乎遍布整個地中海地區四周。許多研究都指出,迦太基文明,是融合了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小亞細亞、以及希臘的綜攝性文明。
出土文物中,最受矚目的是一副紅色的木雕人形棺廓。這個雕像一出土,就被突尼西亞媒體冠上了「克觀公主」(the princess of Kerkouane)的暱稱。人像身著長袍,已被確認是上古時期受到地中海東部民族崇拜、主管財富與生育的阿斯塔特女神(Goddess Astarte)。「克觀公主」是世上目前已知唯一的腓尼基木雕作品,珍貴性不言而喻,因此當年一被發現就緊急送往瑞士進行專業修復。如今,這位來自二千多年前的腓尼基公主,就長眠於遺址旁的克觀博物館。
註解 --------------------
1.第二次布匿克戰爭後,羅馬元老大加圖(Cato the Elder, 234-149 BC)對於迦太基在短時間內的重新崛起相當憂心。有一天,他提著一籃裝滿新鮮無花果的籃子,對元老院的同事說:「你們認為這些無花果是何時採收的呢?它們是僅僅三天前在迦太基採收的。那就是我們的敵人和我們的城牆之間的距離」。據說,這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元老院於是投票通過,贊成對迦太基發動第三次布匿克戰爭。大加圖也留下歷史名言:「迦太基必須滅亡!」
2.研究迦太基的歷史是非常困難的。首先,迦太基城在第三次布匿克戰中後被徹底摧毀,再加上殘存下來的史料,大多為敵視迦太基的希臘和羅馬作家所撰寫,他們對迦太基的評價經常有所偏頗。因此克觀遺址對於研究迦太基人的文化,更是彌足珍貴。
3.《歷史叢書》共40卷,分三部份。綜合當時各種史料集結而成,雖然有些內容稍嫌誇大,但仍為研究當時地中海世界的重要文獻。首六卷按國別分別介紹古埃及(卷一)、美索不達米亞、印度與阿拉伯(卷二)、北非(卷三)、希臘及歐洲(卷四至卷六)的歷史與文化。第二部分(卷七至卷十七)記述自特洛伊戰爭以來下至亞歷山大大帝的世界歷史。第三部分(卷十七以後)記述亞歷山大以後的繼業者至凱撒發動高盧戰爭。
4.事實上,腓尼基人(Phoenician)一詞來自古希臘文的phoinios這個詞彙,意即為「紫色」。
5.迦太基探險家漢諾曾於西元前500年左右,大規模對於非洲大西洋沿岸進行了軍事探勘,主要目的是為了至黑色非洲尋找貴金屬,增加迦太基的財源。一般認為,這次探勘,至少曾航行至西非的幾內亞灣(今塞內加爾一帶)。這也是腓尼基民族性中,開拓性與外向性的極致表現。
6.即今天摩洛哥大西洋沿岸的索維拉(Essaouira),古代因為盛產骨螺,成為腓尼基人生產與製作紫色染料的重要基地。
推薦行程:
2019.11.16
北非風情.突尼西亞世界遺產11日
2019.12.13
蔡業聖-北非風情.撒哈拉節慶.突尼西亞世界遺產11日
2020.1.21
[農曆春節]陳冠州-北非風情.突尼西亞世界遺產11日
- 老夫子 旅遊Blog
- Login to post comments
- 8418 re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