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魯達的電影《郵差》

您看過電影《郵差》嗎?描述智利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聶魯達,義大利小島與郵差馬里奧,相知、相識的友誼故事。《郵差》故事的背景是發生在50年代,席捲全球的共產主義的浪潮之下,聶魯達1945年當選為智利國會議員,同年加入智利共產黨,1946年後被迫流亡,直至1952年回國。

因著送信之故,聶魯達開啟馬里奧對美好生活的感受,原本平淡無味的小島,因著詩人的筆觸,教堂的鐘聲、風聲、潮浪聲,聲聲悅耳,影片中夜晚佈滿繁星、日間湛藍的天空,直教人難以忘的景色。

寧靜的海島,馬里奧騎著自行車跨越山路,每天都要光顧詩人居住的小屋。在詩人聶魯達的啟發下,他開始感悟到了詩歌藝術的美。郵差與詩人之間產生了深厚、真摯的友情。

有趣的是,在一封封信件的收送往返,郵差與詩人間的友誼日漸滋長。當馬利歐愛上島上的酒館年輕女侍碧翠絲時,他請求詩人指點他寫詩,好追求碧翠絲。在生動譬喻、情誼交織的相通書信之中,此處的空氣也隨之炙烈、濃郁起來,終於贏得芳心。

不久,詩人返回祖國智利,而馬里奧一如既往支持他的友人。在聶魯達的影響下,馬里奧參加了當地的一個政治集會,正當他被主持人邀請上台朗誦獻給聶魯達的詩歌時,會場產生了騷亂,並遭到警察鎮壓,他不幸身亡。

在劇末,聶魯達數年後再回到當年流亡時居住的小島時,只見到了碧翠絲以及她和馬里奧所生的兒子,以聶魯達命名的男孩——帕波里托。

聶魯達的詩,將女子在院子翩翩起舞的樣子,探戈音樂的午後、海邊岩層堆疊、小酒館裡歌聲舞影,在在充滿詩情與愛意。

詩人聶魯達曾說:「我喜歡變換語調,找出所有可能的聲音,追求每一種顏色,並且尋找任何可能的生命力量……當我探向越卑微的事物和題材時,我的詩就越明晰而快樂。」

根據聶魯達的自傳,他13歲就開始發表作品,19歲輟學而投身寫作,23歲當上駐外使管領事,27歲進入外交部、勞動部,在晚年,投身去選總統,差點成功。當然,還有獲得1971年的諾貝爾文學獎,聶魯達詩作的力量與熱情,讓後世一再傳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