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玩家俱樂部
|
離散時期,彌賽亞主義與錫安主義下的回歸
猶太人離散(Diaspora)在世界各地千年,
回家是猶太人心中的夢想,
實際上「回家」是猶太人心中最重要的核心,
本文僅是從彌賽亞主義與錫安主義的角度,
來了解出猶太人回歸故鄉的差異,
藉此更了解猶太人的回歸歷史。
猶太人在第二聖殿被焚毀後,進入到大離散小集中時期。
猶太人散居在世界各地,
但是也在世界各地繼續保持自己的傳統生活方式。
在宗教信仰方面,
因為聖殿已經被羅馬摧毀,
猶太人進入到猶太會堂進行宗教儀式,
猶太會堂取代聖殿成為猶太人的信仰中心。
在聖殿當中的猶太大祭司不復存在,
拉比成為猶太信仰當中的核心份子。
在散居世界各地的時間裡,
宗教的生活方式成為凝聚猶太身分亦是重要的手段。
我常常在想為什麼猶太人不回家呢?
簡單的回答是因為羅馬皇帝哈德良驅趕猶太人,
並且禁止他們返回耶路撒冷,
問題是羅馬之後的時間裡,
為什麼猶太人還是不回家呢?
在特拉維夫大學上課的時間當中,
猶太史的老師提出一種說法:「傳統猶太人認為離散時期,是耶和華給猶太人的考驗。要如何通過考驗?就如同猶太的祖先摩西一樣,花費的40年的時間,經過上帝的考驗,後來的猶太人才能夠踏上應許之地。」
簡言之,這就是彌撒亞主義者的思考,他們在期待彌撒亞的來臨,相信來臨後,他們必定能夠回到聖城耶路撒冷。
相反地說,沒有出現彌撒亞之前,猶太人是不應該返回耶路撒冷滴。
離散時期,
猶太人發展出雙重時間與空間觀,
譬如說在波蘭的猶太人在七月時會祈雨,
問題是七月在波蘭可是個降雨的季節,
為什麼要在七月祈雨呢?
原因是所有的猶太人都在幫耶路撒冷祈雨。
這種雙重的時間與空間,
讓散居在世界各地猶太人的心中,
永遠留下個耶路撒冷的位置。
在一千多年的時光中,
錫安主義慢慢開始浮上歷史的舞台,
錫安主義是針對歐洲反猶主義下的一種反動,
藉此讓猶太人重新返回耶路撒冷的錫安山,
故名錫安主義。
錫安主義是個世俗的活動,
它不再強調彌撒亞的來臨與拯救,
它強調人應該主動地返回應許之地,
甚至結合強權讓猶太人復國,
現在閱讀到貝爾福宣言、以色列的建國,
基本上都可以視為錫安主義運動下的成果。
故此,
目前仍然有許多傳統派的猶太人,
視以色列的政權為偽政權,
立論基準點就是彌賽亞主義的論調。
希望藉由本文章,
讓大家對於猶太人在離散時期的回歸,
在思想上的差異有所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