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美尼亞-永遠的亞拉拉山子民

在亞美尼亞,我只是一個過客旅人,卻被深深感動與震撼。就像在耶路薩冷與巴勒斯坦。我們什麼忙也幫不上。

亞美尼亞是高原之國,面積2.98 萬平方公里中的90%國土在海拔1000公尺以上。國名Armenia的「A」是太陽之意,「menia」是崇拜者,點出是個自古就崇拜太陽的民族,但亞美尼亞人自稱為Hai,國家是Haiastan,源自於傳說中,西元前3000年他們的先祖Haik是諾亞的後代,以亞拉拉山為聖山。亞美尼亞人認為亞述文獻中的烏拉圖、西台帝國所說的Haiasa及舊約中的Ararat王國,指的都是他們的國家。

歷史上的亞美尼亞,面積比今天大得多,但卻很少有強大的時候,不是受別人統治,就是陷入分裂。

在近代史上,亞美尼亞也是一個飽受苦難的民族。詩人Gevorg Emin的亞美尼亞之歌,唱出了這個民族失去亞拉拉山的悲痛;1923年,蘇聯與土耳其簽訂條約,該地區被劃給土耳其。從目前亞美尼亞國土大多數地方,卻都能看見亞拉拉的山峰,他們失去了這民族精神的象徵,是現代人民心中永久的痛。

傳統上亞美尼亞的疆域,在今天的高加索和土耳其東北部。該國今天的領土,是亞美尼亞人歷史上居住地的東部一小部分而已,其西部的大部分今已屬土耳其。許多人知道以色列猶太人流浪三千年的歷史與二戰期間被大屠殺事件,相關報導與記載很多,但亞美尼亞人的歷史傷痕不比猶太人少,世人卻鮮少聽聞,資料也很少。我在首都葉綠凡參觀亞美尼亞大屠殺記念館時,真的不知道該說什麼,我一時無法明白,為何世人都忽略了這個民族歷史血淚的吶喊。

12475-亞美尼亞-愛特米亞津大教堂.JPG

在一次大戰時受鄂圖曼土耳其迫害,大量亞美尼亞人流離失所,在歐美國家形成了一股勢力,這與當年的猶太人有相似之處;再者,信奉基督教的亞美尼亞人,與伊斯蘭教為主的土耳其和亞塞拜然關係至今不易調解,與以色列在中東的情況類似。但世人的眼光似乎只停留在猶太人慘痛的命運而已。

在我即將前往亞美尼亞旅行而蒐集資料時,就深深感受到這個民族與國家的坎坷命運。出發時帶著一本書「交會的所在-追尋亞美尼亞人的蹤跡」,它讓我一路上感受到背包裡的沉重,厚達405頁,裡頭記錄著追尋亞美尼亞人慘遭驅逐屠殺與流浪它鄉的血淚蹤跡。

踏上這個國度,真實地感受到每個亞美尼亞人精神負擔很重,歷史包袱與傷痛就像他們的十字架一樣,如影隨行揹在心裡,即使臉上充滿著笑容,也可以感受到他們眼底深處閃爍著亞美尼亞人的哀傷,他們似乎都甘願受。

介紹風俗民情時,在許多景點名稱的定義上,亞美尼亞友人也將景點背景加入傷痕與負擔,一起承載;亞拉拉山仍然是亞美尼亞國徽上的圖案;思凡湖的字義代表日夜思念著在土耳其東部的凡湖,連喝著亞拉拉山牌子的啤酒,也不忘記再次強調他們才是亞拉拉山永遠的子民。

在亞美尼亞,我只是一個過客旅人,卻被深深感動與震撼,就像在耶路薩冷與巴勒斯坦,但我什麼忙也幫不上。

結束亞美尼亞之旅後,我順道前往土耳其。亞美尼亞與土耳其疆域接壤有200多公里,兩國邊界原設置3個陸關檢查哨,目前卻全部關閉,我只能從亞美尼亞再度返回喬治亞,從喬治亞西邊關卡進入土耳其。

11966-亞美尼亞-埃米層大教堂.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