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文明的重量:當我們無法啟程時,為何仍要記得那裡?

當戰爭新聞佔滿版面,我們是否還能談旅行?
當我們無法啟程時,為何仍要記得那裡?
你有沒有想過,當新聞不斷播放爆炸與戰火的畫面、當國際局勢混亂不明,我們是否還有資格談旅行?

更具體地說,在這樣的時刻,我們還能「宣傳伊拉克」嗎?

很多人第一時間的反應是避談,是害怕與爭議為伍,但是,正因為現在混亂,才更需要我們回頭看,伊拉克是什麼?那片土地對我們人類整體的意義是什麼?

它不只是一個國家、一個政權的名字,它是「人類開始書寫」的地方,是楔形文字在濕黏泥板上留下第一道筆劃的地方。是天文、數學、法律、宗教與建築第一次交會並被記錄的地方。今天我們所說的「文明」,有很大一部分是從那裡開始的。

可是,這些歷史不會自己發聲。當今天的伊拉克被新聞報導所綁架,當我們只看見衝突、戰火與宗派之爭,我們很容易忘記——那裡也曾是一個書寫詩歌、建築神塔、發明時間與法典的地方。

如果我們停止去認識它,我們等於默認這些歷史可以被消音,被刪除,被篡改。更可怕的是,當我們不再理解「遺產」的價值,我們就更難理解自己身為人的起點。

旅行,不只是身體的移動,它更是一次「文化的接觸」。是讓我們的想像力與歷史對話,是讓我們知道世界不是只有一種活法。今天我們可能因為政治局勢、出入境限制,無法親身踏上那片土地,但這不代表我們就可以與它無關。

你不一定要飛到伊拉克,但你要知道巴比倫不是幻想;你要知道古代的伊南娜神廟不只是廢墟;你要知道一個人在沼澤中撐著蘆葦船生活的樣貌,那不是異國風情,是人類生活智慧的延續。

當我們看待一塊遺址時,我們不是只在看一個過去的建築,而是在思考:「如果我們今天失去它了,我們會失去什麼?」失去的可能不只是結構,而是一種思想的根,一種關於「人怎麼面對生死、時間與神明」的根本方式。

我們每一次的文明倒退,不是因為技術被摧毀,而是因為我們忘了去看、去問、去尊重這些遺產是怎麼被造出來的。這不只是為了保存歷史,更是為了讓我們不要在未來重蹈覆轍。

我不是在說遺址比人命更重要。恰恰相反,我是想說:人命的尊嚴,文化的延續,從來都是同一條線上的事。因為文化,是由人創造的;遺產,是人性最深的表達。

當我們學會尊重古文明,我們其實也在練習尊重今天的他者——那個我們不理解的宗教、那個我們不熟悉的語言、那個我們不曾關心的國度。

所以,別說「現在不是去伊拉克的時候」。也別說「我又不懂歷史」。因為在這個時代,最大的問題不是知識的缺乏,而是想像力的萎縮。

當我們不再願意理解遠方,我們很快就會失去與自己連結的能力。當我們斷了與歷史的對話,我們就會以為現在的生活就是世界的全部。

但你知道嗎?在那片黃沙與廢墟之下,曾經有一群人坐下來討論「什麼叫正義」,有一群人仰望星空想像神明,有一群人為了活著發明了農業、築起城市、發明時間的概念。他們從未離開,只是我們忘了看他們一眼。

我們不需要完美才能出發,也不需要出發才能開始理解。就從一張照片、一段影片、一段文字開始,讓我們重新把伊拉克放回文明的中心。

那不是「他們的故事」,那是「我們的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