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尼西亞是甚麼?--寫在出版[突尼西亞:迦太基世界遺產紀行]前之序言

地中海地區的古代歷史也和神話混為一談,從希臘羅馬神話到《奧德賽》、《伊里亞德》與《艾尼亞斯紀》 史詩三部曲,而來自迦南的腓尼基人更早就把閃族的大神巴爾 (Baal) 帶到西地中海了。前 10 世紀起今黎巴嫩的泰爾躍居最富庶的腓尼基城邦,兩個世紀後希臘城邦才興起,迦太基也在前650年脫離泰爾成為獨立的城邦。至於羅馬,要到一個世紀後才誕生。

突尼西亞因迦太基的遺產而與眾不同。前四世紀迦太基因為戰敗而推動政治改革,以選舉產生的雙首長蘇非特(Suffete)取代國王,設置元老院、公民大會以及主掌司法監察的百人會,從王國轉型為共和國。亞理斯多德認為,迦太基是雅典以外最佳的政治制度之一。然而西方世界的史觀始終獨尊希臘羅馬,一般人對迦太基的認識幾乎只有漢尼拔一人。

本書以突尼西亞為主題,自然突尼西亞是什麼?不能不以更為公允的篇幅介紹這個未受到應有重視的文明古國,以及精彩的靈魂人物漢尼拔。羅馬、迦太基首度發生衝突的116年後,經歷三次漫長的布匿戰爭,羅馬終於徹底毀滅迦太基。重建後的迦太基很快便躍居非洲最大的羅馬城市,今天的突尼西亞和羅馬非洲行省的範圍大致重疊,是非洲羅馬古蹟密度最高的國家。一般人只知羅馬著名的圓形競技場,卻很少意識到突尼西亞也有一座排名世界第三、非洲第一的羅馬競技場,而非洲最大的羅馬公共浴場也在迦太基。

本書深入介紹了十多處重要的羅馬遺跡,務求沒有遺珠之憾。有趣的是,19世紀西方的考古學專業尚未完全成形,古物獵人與業餘考古人員造成了許多難以彌補的破壞,而許多重要的遺跡也在西方人的努力下才重見天日。

迦太基的遭遇尤其令人唏噓。如今畢爾莎山丘的羅馬廣場建築群已幾乎蕩然無存,因為法國人在遺址中央蓋了一座大教堂,以及更大的神學院,諷刺的是,當初此處的羅馬神廟也蓋在迦太基神廟遺址之上,而法國人作為新的征服者,不過是做了相同的事。更有趣的是,法國教堂南面的羅馬神廟遺址已被挖掉一半,重新露出下方的古迦太基社區,並命名為漢尼拔區。事實上古蹟的保存遠比想像中困難。羅馬人毀滅迦太基後將全城掘地三尺,此後每逢改朝換代,前朝的建築即淪為新主人的採石場,即使是拜占庭人也將宏偉的羅馬建築視若糞土,如果不是加固以後可以當作現成的堡壘,羅馬建築受到的破壞恐將更為徹底。所幸尚有尤提卡、杜加等羅馬遺跡獲得良好保存,記錄下大量的珍貴歷史細節。

穆斯林征服這塊土地後,非洲行省變成阿拉伯語的伊夫里基亞(Ifriqiya),以遊牧起家的阿拉伯統治者,資源完全無法和富強的羅馬帝國比擬,於是幾乎所有清真寺的建材都來自羅馬建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開羅安大清真寺,識途的導遊經常會一一指出哪些部位是來自拜占庭教堂。當時回收的柱子如同磚塊一般被視為現成建材,和重新切割的回收石材還大量出口到整個地中海地區。由於柱子的來源充裕,也連帶改變了建築設計,從清真寺的壁龕、城堡的大門到尋常房屋的牆角,都流行嵌入現成的漂亮羅馬柱子。開羅安比迦太基年輕1,320歲,卻是伊斯蘭在非洲地位最崇高的聖城,信仰從這裡向四方傳播,時值伊斯蘭初創階段,開羅安大清真寺也開創了許多伊斯蘭建築的規制。

阿格拉比王朝(800–909)也在突尼斯建了西圖那清真寺,更一舉征服西西里統治了260年。

10世紀法蒂瑪哈里發在伊夫里基亞建立,這是歷史上唯一的主要什葉派政權,後來佔領了埃及。沒多久信仰頑強的伊夫里基亞再度回歸遜尼派,法蒂瑪哈里發下令百萬阿拉伯遊牧民族入侵作為懲罰,造成馬格里布人口與文化的劇變,如今摩洛哥仍有三成的柏柏原住民人口,而突尼西亞僅存1%。進入鄂圖曼時代,羅馬建築的柱子才總算用完,海盜生意累積的財富,已與昔日不可同日而語,突尼斯華麗的清真寺開始融入歐洲風格,並進口義大利大理石,可能還包括現成的柱身與柱頭。突尼斯統治者使用土耳其的貝伊(Bey)頭銜,相當於總督,實際上維持獨立自治,對鄂圖曼僅保持形式上的臣屬關係,歲貢也是象徵性的,和阿爾及爾直接受伊斯坦堡指揮截然不同。突尼斯世襲的貝伊統治超過兩個半世紀,和鄂圖曼菁英統治階層保持良好關係,多半也受封為帕夏;遇到戰爭,例如1853年的克里米亞戰爭,突尼斯貝伊省即以鄂圖曼的名義派兵參戰。

穆拉德王朝首任貝伊是熱那亞人,自幼被海盜擄走賣為奴隸,因出生於基督教世界而被歸類為「叛教者」;其後的胡塞因王朝創始人總算不完全是外國人,父親是希臘穆斯林,母為突尼斯人。突尼斯宮廷的官員只限土耳其等外國人或奴隸擔任,令人聯想到曾統治埃及兩個多世紀的馬木陸克(Mamluk)王朝。突尼西亞20第納爾紙鈔上的政治家海若丁(1820–90)曾先後出任突尼斯及鄂圖曼帝國首相,也是突尼斯宮廷買來栽培的奴隸/叛教者,來自屬於沙俄的阿布哈茲(現屬喬治亞)。說土耳其語的統治階層,和通行阿拉伯語的百姓分屬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而南方更是叛亂頻仍,經常處於和中央分裂的狀態。

75年的法國殖民把突尼西亞變成西化與現代化的國家,不過早在1846年突尼西亞已是第一個廢除奴隸制度的穆斯林國家,比美國還早得多;1861年又推出了阿拉伯/穆斯林世界的首部憲法,不讓古迦太基的共和體制專美於前。時隔150年,茉莉花革命爆發,突尼西亞推翻了在位24年的強人總統,2015年實施進步的新憲法,舉行國會與總統大選,選舉的自由和公平受到普遍肯定。雖然2022年出現了令人擔憂的倒退跡象,包括總統擴權與立法、司法機構的削弱,不過突尼西亞依然是公認最民主、最現代化的阿拉伯國家。

人文歷史之外,突尼西亞獨特的大自然景觀更是魅力無限。這一點早在1970年代就被《星際大戰》電影系列的創始人喬治盧卡斯慧眼相中,使這些「看似不屬於地球」的景觀陸續出現在多部星戰電影中。在這個風靡全球的科幻故事中,主角的家鄉星球被命名為塔圖因(Tatooine),以向當地的小鎮塔塔溫(Tataouine)致敬。而80年代的《法櫃奇兵》和90年代的《英倫情人》繼續跟進,使得突尼西亞的柏柏人地下穴居、蜂巢式糧倉、大鹽湖、峽谷、高山綠洲、撒哈拉沙丘⋯⋯都被帶到全球觀眾的眼前。2027年將是《星際大戰》電影首映50週年,觀光業已經摩拳擦掌準備迎接這一波空前的高峰。

本書章節以世界遺產為綱,從歷史、宗教、文化等角度切入,也不錯過其他具有重要價值或趣味的主題,由於柏柏人、巴巴里海盜、撒哈拉等主題已在摩洛哥一書中涵蓋而不再重複。內容著重於提供翔實完整的事實,配合相片插圖逾1,200張,儘量幫助讀者逐步貼近這個原本陌生的國度。不論是旅行前做功課、紙上臥遊,或純粹為了好奇與求知,都期望不令讀者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