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玩家俱樂部
|
土庫曼斯坦 – 尼薩古城 Nisa
尼薩古城在土庫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Ashkhadbad)附近25公里處。這是個連國家與城市地名都很難記住的陌生之地,要不是對世界遺產旅行有高度興趣的旅者,它簡直可以說是個鳥不生蛋之地了。
尼薩遺跡入口牌舫
尼薩古城是安息(Parthia)王國所建的新都,當時國王為米爾拉達(Mithradates)尼薩古城稱作米爾拉逹堡,安息王國是亞歷山大大帝之後從塞琉卡斯王國中,從中亞來的游牧民族其領袖阿薩息斯領導所建立的國家,國家名稱是帕提亞(Parthia),但在中國因其國王是阿薩息斯,而把其國名稱作安息。
尼薩古城是座希臘化的城市,1950~1951年蘇聯考古隊在此作大規模的考古一直到今天零星的考古尚在進行中,其中最重要的工藝品是角杯,角杯是盛酒的器皿,由象牙或骨料鑿空,以金屬固定,寛口的頂端環狀刻以希臘神祗的圖案,下端(尖端)處再以另外的材質(如象牙或骨質)刻成動物形象,兩者以金屬固定之或以嵌入連結。非常多角狀酒杯可在國家博物館看到(國家博物館可拍照,不能用閃光燈,須付費但值得)。
從尼薩遺跡鳥瞰登山道
尼薩古城內,城牆約有十米寛,四周有高大的牆,資料上城內有分內城與外城,內城面積為14公頃,外城到底延伸到何處,城牆到底有多大範圖,在現址上不容易得知,地勢雖有起伏但就如小山丘一般,赤裸的山丘中小小的建築物遺蹟,蜂窩般廢墟到處是坑坑洞洞,考古隊用古代的材質麥梗與土坯正在作修復,在後面可看到磚柱的痕跡,磚柱與磚柱間大約是3公尺至4公尺間,柱廊具有當地與希臘風格結合的特點,在考古學的圖想像中應是上下兩層,下層是伊萬(lwan)上層是平坦的建築,在牆壁上布滿彩繪,由三原色構成黑、白、紅。
俄國考古學家
尼薩城內應有王宮與神廟,神廟是塔樓式的(巴比倫式)或是希臘三角楣式,考古學者各有不同的看法,但象牙角狀酒杯是祭祀所用,並不是平常家居使用的,也可能是國王登基即位時所用禮器,另外在考古中也發現安息(帕提亞)銘文,是用亞蘭字母書寫的,可能是王家酒窖中酒的產地與收藏記錄。在土庫曼國家博物館二樓左側,收藏大量的尼薩古城中所挖掘出來的各式材質的酒杯,雕工精美細膩,帶點希臘藝術風格,但卻不是純然全是希臘式的影響,透露中亞特殊的味道,除了希臘式的細膩外,也有中亞粗獷、精緻、遊牧、奢華的成份,如此漂亮美麗的工藝術品應該是由何人特有?應該擺放在何處?配合如此精美絕倫的酒器相關的擺設也應該是可匹配的,但您在尼薩古城內“想像的宮殿中”到底尼薩古城的宮殿是雙層結構,巴比倫式或是希臘式的,或是二者結合式的,均無從想像,只能臆測從雅典巴森農神殿型式加上羅馬萬神殿式,再加上目前伊朗德黑蘭國家博物館入口處的伊萬建築來想像當時尼薩古城的王宮與神殿型式。
尼薩遺跡地圖與模擬復原圖
『尼薩的安息堡壘由新舊兩組台形構成,其中最早與最重要的城市遺跡,是安息王朝時期,安息王朝西元前3世紀至西元後3世紀,保存未開挖的古代文明,此文明除了自身傳統的文化還融合著希臘與羅馬元素。考古學者挖掘此兩組遺跡,展現出具本地特色的行政與宗教功能性裝飾精美的建築。尼薩座落在南北,東西重要的交又路口上,是商業與戰略上的中軸線,是羅馬帝國的擴充的界限,尼薩的遺跡顯示此處文化影響是中亞與地中海世界交互影響的。』以上說明是2007年尼薩入選為UNESCO名單時評審委員認定時的評語。
保存未開挖的古代文明遺跡,不表示此古代文明遺跡未遭受破壞,安息王朝統治時由西元前248年~西元後224年,安息王朝被薩桑王朝於西元後224年所滅,薩桑王朝的軍隊是否對安息王朝古都-尼薩,作大規模掠奪與破壞,我們不得而知,照考古學者的說法並未找到火焚毀的跡像,在尼薩古城中,雖然是一廢墟,但廢墟中正在作重建工作,工作人員指著幾個廊柱的遺跡說這是羅馬神殿形狀的“科林斯的小神殿”四面為牆雙層結構,中心是拱頂,環二樓有許多的神龕處擺放著眾神像,神像的神韻有希臘風格,柱頭的形狀是科林斯,神殿的入口是伊萬式(伊萬式的建築在目前中亞的清真寺入口均看得到,上面是內凹拱形但由遠方看方看來是長方形入口,內凹的深度顯示入口的開闊深邃,整體建築看來更穩重)。這樣的敘述是考古學者認為宮殿形狀,也畫出這樣的圖畫,作為遊客的您在現場可不要失望,想像總是心較美好的。
整修用的土方
安息(Parthia)王朝的創建者阿薩息斯(Arsaces)是巴克特里(大夏Bactria)的貴族還是中亞游牧部落帕勒(Parni)族的部落領袖,是原生中亞人,還是移入希臘族的後裔,一直沒有肯定答案。《史記,大宛列傳》中,西漢的張騫於西元前119年,第二次出使西域時,在烏孫曾遣副使至安息,見“其俗土著,耕田,稻麥、蒲陶酒”,“其屬大小數百城,方數千里,最為大國,臨媯水(阿姆河),有市商賈,用車及船行旁國,或數千里,銀為錢,錢如其王,王死輒更錢,效王面焉”"畫革旁行以為記"。我們可了解當王在位時發行以王的面為使用的貨幣,貨幣的材質以銀材料,鑄造錢幣的歷史是由西亞的薩迪斯(Sadis)王國開始使用的,在東西交通之後由西向東展開的,在位的國王逝世之後,接任國王重新鑄造新任國王面容,阿契美尼德帝國(西元前6 ~4世紀波斯國)時期規定只有中央政府才能鑄造黃金材質的錢幣,而其它的王邦只能用銀質或銅質材料鑄造,從亞歷山大大帝之後的塞琉卡斯王朝一直是如此可以說是此地鑄造貨幣的傳統。
“畫革旁行”從尼薩古城出土的銘文是用亞蘭文(敍利亞)文字書寫的古伊朗西部語的北方分支文字-安息(Parthia)文字書寫,從以上的敍述可知安息的文字與語言系統,但不確知安息人種在人類學上應如何歸類,只能有機會前往伊朗德黑蘭家博物館中欣賞”安息王子“的銅鑄像,從銅鑄像的面孔上去作揣測分析。
- 老夫子 旅遊Blog
- 如果想要發表回應,請先登入。
- 瀏覽次數:12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