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玩家俱樂部
|
突尼西亞帶動觀光的電影工業
瀰漫著異域風情的阿拉伯古城、宏偉的古羅馬遺跡、優雅的地中海風情小鎮、美麗的海灘、浩瀚無垠的撒哈拉沙漠、壯觀的高山峽谷、象徵生命力的美麗綠洲,以及獨具風格的柏柏人傳統聚落……。
突尼西亞擁有如此多元豐富的自然地貌與人文風情,這裡充滿奇幻的氛圍,吸引了眾多國際製片者前往拍片取景,歐美國家有超過百部的電影作品,都是在突尼西亞湛藍的天空下拍攝而成。包括如《星際大戰》系列電影(Star Wars)、《英倫情人》(The English Patient)、《神鬼戰士》(Gladiator),還有《法櫃奇兵》(Raiders of the Lost Ark)等電影,都大量取景於突尼西亞,甚至連歌劇電影《蝴蝶夫人》(Madama Butterfly),也不辭千里前往這顆北非明珠拍攝。這些國際知名電影,也帶動了突尼西亞的觀光業。
雖然突尼西亞如千面女郎般的綽約風姿,透過了大量知名國際電影揚名遠播,但突尼西亞近年來也相當致力於發展屬於自身的本土電影事業。這些本地電影,近來在國際各大影展的成績相當不俗。另外,海外突尼西亞裔導演近年來在國際影展的表現,也相當亮眼。
英倫情人(The English Patient)
電影《英倫情人》(The English Patient)改編自著名作家麥可.翁達傑(Michael Ondaatje)的同名長篇小說,將突尼西亞的荒涼大漠、磅礴峽谷、鹽湖景緻與阿拉伯古城的小巷市集,做出了極致完美呈現。《英倫情人》以時空交錯與蒙太奇的多重敘事手法鋪展情節:「英國病人」艾莫西(Almasy)是一位考古學家,他博覽群書、喜愛大自然,對古蹟、文學、旅行與探險十分著迷。他在北非與一個聰明優雅又具才情的已婚女子凱薩琳(Katherin)相遇。於是,展開了一個融國族、身份、時空、歷史、地理、人性、戰爭、冒險,以及死亡和愛情於一爐的史詩敘事。
無論是突尼西亞的撒哈拉沙漠與蔚藍天空,還是神秘的夜晚與原始的岩洞等意象,實在非常適合用來襯托電影中人性的掙扎和心靈的救贖。無論是對國族還是對於婚姻與愛情的「忠誠」,有時候其中的界線就是如此模糊。整部電影也不斷探討這其中所謂的「疆界」。例如,艾莫西和凱薩琳都知道沙漠的深處有一個繪有原始壁畫的神秘洞穴。在無盡荒漠中,這是屬於誰的疆界?受重傷的凱薩琳在滿佈圖像的洞穴中漸漸死去,臨終前,她在黑暗中寫道:「我想與你以及朋友們,行走在這樣一個沒有地圖的地方」。艾莫西最後也應和:「我渴望行走在一個沒有地圖的世界。」在並無明確的疆域當中,世界變得模糊起來。生死與是非,情感與理性也在不明確中沉浮著。
沙漠景色是如此地震懾人心,遼闊而滄桑,離奇又歷險,曲折而美麗,沙丘滿天星斗,遠方卻彌漫著沙霧……。塔馬札(Tamerza)高山綠洲山澗裡的泉水,米德斯(Mides)壯觀的峽谷,吐澤(Tozeur)的蔥鬱綠洲,壯闊的吉利特鹽湖(Chott el-Jerid),斯法克斯(Sfax)的露天市場 ,突尼斯老城區(Tunis Medina)以及馬赫迪耶(Mahdia)的異域風情,都完美呈現於電影當中。《英倫情人》有80%以上的場景,都取景於突尼西亞。
儘管《英倫情人》故事中的背景地為埃及,但導演安東尼.明格拉(Anthony Minghella)認為,現今老開羅的景觀已經改變太多,反而在能突尼斯、馬赫迪耶與斯法克斯的大街小巷,再現三十年代開羅的時代氛圍。導演也認為摩洛哥的撒哈拉沙漠和美國沙漠感覺太近似,突尼西亞的沙漠則更接近他心目中理想的撒哈拉。
星際大戰(Star Wars)
電影《星際大戰》中的塔圖因(Tatooine)星球,其實並非位於宇宙遙遠的星系,而是位於突尼西亞南部。導演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在七十年代造訪突尼西亞,瞬息萬變的荒原色彩瞬間擄獲了他的心。被奉為科幻經典的《星際大戰》系列電影,在突尼西亞的拍攝地多達十幾處。例如片中的塔圖因星球,是在突尼西亞南部的瑪特瑪塔(Matmata)柏柏人穴居聚落拍攝,在崎嶇的地表放眼望去,光禿禿的山丘、遼遠的沙地、稀疏的棕櫚樹,地面下洞坑相連的穴居屋,是導演想像的宇宙混沌天地。而瑪特瑪塔其中的一個穴居屋,也是主角路克天行者(Luke Skywalker)的家;吉利特鹽湖閃爍白皚的遼闊晶鹽景觀,則是系列電影中「夢幻行星」的拍攝地;緬地因(Medenine) 與烏列德蘇丹(Ouled Soltane)古老的柏柏人糧倉,則是安納金天行者(Anakin Skywalker)的老家;吐澤附近的一處沙屋,則為拉爾斯家園(Lars Homstead)的房屋;一些電影當年的道具與布景,依然留在磅礡大漠中的歐格嘉媚(Ong Jamel),成為了「星際迷」的重要朝聖地點。
《星際大戰》系列電影在突尼西亞的大量取景,為電影的賣座與突尼西亞的觀光業成長,帶來了雙贏的局面。電影拍攝地多為突尼西亞最貧困的南部地區,該地因為電影的光環,多少幫助了當地人民的生計。
其他著名歐美電影
由羅素克洛(Russell Crowe)主演,同時也是2000年奧斯卡最佳影片大獎得主的《神鬼戰士》(Gladiator),就是在伊爾捷競技場(Amphitheatre of El Jem )取景拍攝。伊爾捷競技場是非洲第一大古羅馬競技場,以羅馬的大競技場(Colosseum)為藍本所建。參觀者可以直接走進當年關有格鬥士與猛獸的地底通道,體驗當年格鬥士赴死的心境。漫步於競技場,這裡的古老磚石似乎在訴說著一個龐大帝國盛衰起落的故事。
被大片椰棗樹林與橄欖樹林包圍的傑爾巴島(Djerba),有狹長美麗的海灣與眾多古蹟。荷馬曾在史詩《奧德賽》(Odysseus,或稱《尤里西斯》Ulysses)中寫道,相傳特洛伊戰爭的木馬屠城英雄尤里西斯打完勝仗,準備起程還鄉時,因為得罪了海神波賽頓(Poseidon),於是遭遇海難在海上漂泊,先後花了十年才回到家。他和水手們曾在海上迷失了方向,並在一個「食蓮之島」登陸,水手們吃了島嶼的食物後,喪失了回鄉的意志。有地理學家推斷,這個神話中的神祕的小島,應就是傑爾巴島。而這島嶼也曾經是電影《法櫃奇兵》(Raiders of the Lost Ark)中,考古學家印第安那瓊斯受到威脅,被迫毀掉約櫃的拍攝地 。
另外,由法國前任文化部長密特朗(Frédéric Mitterrand,法國前總統密特朗的侄子)改編自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Giacomo Puccini)歌劇的電影《蝴蝶夫人》(Madama Butterfly),則選擇了突尼西亞北部的秀麗海灣,以搭景的方式模擬日本海景,演繹了導演對東方世界的想像。
突尼西亞本土電影工業
法國的殖民統治,對突尼西亞早期電影業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例如早在1896年,盧米埃兄弟(the Lumiere brothers) 的第一部動畫電影,就已經被引進突尼西亞;1924年,突尼西亞誕生了第一部本土電影,是由左赫拉(Zohra)所導演的《來自迦太基的女孩》(Ain Al-Ghazal);1966年,為了促進阿拉伯國家的電影藝術發展,突尼西亞創辦了迦太基國際電影節(Carthage Film Festival);2004年,成立了突尼西亞高等電影學院,培訓影藝人才。
突尼西亞成為歐美大成本電影拍片取景的大本營後,也帶動了突尼西亞本國的電影事業發展,並造就了一批突尼西亞本土具有國際水準的電影藝術總監。這批電影製作人,先後在阿拉伯世界的電影界取得了極佳的名聲。塔伊布.札布里(Taieb Jallouli)曾任《星際大戰》與《英倫情人》等歐美大片的藝術總監,是首位獲得有「法國奧斯卡」之譽的法國凱撒獎提名的突尼西亞電影藝術總監,突尼西亞全國以他為榮。另外,也是由歐美製片藝術總監出身的莫菲達.特拉里(Moufida Tlatli)為阿拉伯世界第一位正式的女性導演,前總統本.阿里(Ben Ali)下台後,她被新政府任命為文化部長。莫菲達.特拉里執導的《宮中沈默》(The Silence of the Palace)(1994), 曾獲得了各大國際影展壓倒性的好評,並多次獲得國際大獎。除了優秀的本土電影人才,突尼西亞電影也因為地緣關係,多少扮演了溝通阿拉伯文化與歐洲文化的橋樑。
雖然突尼西亞的多元景觀,吸引了眾多國際電影前來取景拍片,但突尼西亞的本地導演,則更重視對社會與日常生活探討。例如突尼西亞著名導演暨藝評家費利德.波赫迪爾(Férid Boughedir)的電影,就是這類風格的代表。波赫迪爾以拍攝紀錄片起家,他的劇情片「梯田的男孩」(Halfaouine:Child of the Terraces)(1990)獲得了國際好評,電影用詼諧的方式,討論一個男孩在傳統伊斯蘭文化下成長的影片。
電影藉由描述一個青春期男孩和母親一同在當地土耳其澡堂沐浴時的幻想與白日夢,進而發覺男性和女性之間微妙而複雜的關係,而影片也觸及了突尼西亞的婦女議題和階級問題。他的另一部電影《拉古萊特的夏天》(Un été à La Goulette)(1996)則探討了突尼斯拉古萊特區(La Goulette)的穆斯林、尤太人和基督徒之間相處的議題。突尼西亞甫獨立之際,三個不同的族群曾彼此寬容,在同一個社區和睦相處。然而,隨後伊斯蘭信仰在國內逐漸佔據絕對主導地位,穆斯林和其他族群關係產生了變化。
又例如由撒赫伊塔巴(Nawfel Saheb-Ettaba)執導的影片《書店》(Al-Kotbia)(2002)也是此類型的電影。這部電影在國際上也頗受好評,故事背景是從突尼斯的一間傳統舊書店出發,討論突尼西亞現代社會中的人際關係與生活情形。值得一提的是,突尼西亞在革命後,電影內容較先前享有更多的自由。
近年來,海外突尼西亞裔導演的表現也相當亮眼。其中最受矚目的是法籍突尼西亞裔導演阿布戴.柯西胥(Abdellatif Kechiche)。2013年的台北金馬國際影展,還為他專闢了「焦點導演」系列專輯,希望台灣民眾能多認識這位大師級導演。阿布戴.柯西胥為法國的北非移民,從小生長於法國的阿拉伯社區,成長過程中經歷了文化的衝擊與融合,嚐盡了北非移民社經地位邊緣化的窘境,這讓柯西胥對於阿拉伯移民族群持續高度關切。
從《都是伏爾泰的錯》(Blame it on Voltaire)(2000)、《愛情躲貓貓》(Games of Love and Chance)(2003),一直到《家傳秘方》(The Secret of the Grain)(2007),一貫以寫實的敘事方式,娓娓道出北非移民在法國生活的心聲與辛酸。以上電影,每一部都獲得了威尼斯影展或法國凱撒影展最佳影片大獎的肯定。
柯西胥的最新作品《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Blue is the Warmest Colour)(2013),是一部描述法國女同性戀愛情的故事,拿下2013年坎城影展金棕櫚獎。突尼西亞人移民至歐洲國家後,思想模式與拍片風格,幾乎已經歐化。在相對保守的伊斯蘭國家,情色場面和同性戀題材基本上是不被允許的,這種情況也多少反映了海內外突尼西亞人,從外在生活到內在思維,都存在著極大的差異。
(註:盧米埃兄弟(Auguste Marie Louis Nicholas,1862-1954; Louis Jean,1864-1948),這對法國兄弟是電影和電影放映機的發明人。 1895年,他們發表了全世界第一部以每秒十六格拍攝的電影。)
⭐️推薦行程:
2024.05.18
陳冠州-突尼西亞迦太基世界遺產15日
2024.10.25
蔡業聖-突尼西亞迦太基古文明15日
- 老夫子 旅遊Blog
- 如果想要發表回應,請先登入。
- 瀏覽次數:8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