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玩家俱樂部
|
《走入大絲路世界遺產紀行》印度寶地 推薦吳德朗老師新書
亞歷山大東征為什麼一定堅持要冒險打印度?他有非去不可的理由嗎?
當然有。在希臘人的想像中,印度是一個遍地黃金與香料的富饒寶地–––不只希臘人這麼想,這根本是當時的世界觀。亞歷山大大帝說他的老師(亞里士多德)曾說,世界的盡頭在印度,那裏充滿了黃金與香料。
1800年後,哥倫布首度登陸美洲,但他至死都相信自己是到了印度,於是就這麼以訛傳訛,美洲原住民至今仍然被英文稱作「印度人(Indians)」。從亞歷山大到哥倫布,中間還經過馬可波羅的生動渲染,印度在歐洲人的心目中始終神秘而充滿魅力,而以中國、印度為代表的東方文明與財富循著絲路西傳,可說是歐洲人探索東方的原動力。
西元前二世紀張騫出使西域,開通了漢帝國經天山南北兩路至中亞的貿易路線,根據一般認知,這就是絲路之始。不久後漢武帝滅南越國,擴大海上貿易,商船從廣州等港口載運絲綢、瓷器經麻六甲海峽抵達印度半島南端,此即「海上絲路」的開端。
不過張騫出使西域途徑大夏(今阿富汗)時,竟然在當地看到了四川出產的邛杖和蜀布,一問才知來自身毒(印度),原來四川成都老早就有一條貿易道路通到印度,事實上印度早在西元前四世紀的孔雀王朝即已經此取得絲綢。這條古名「蜀身毒道」的第三條絲路也稱為「西南絲綢之路」,在印度與陸上及海上絲路會合。
希臘、羅馬商人自西元前二世紀起即已從紅海揚帆至印度港口,把香料等貨物運回開羅,或取道波斯灣進入兩河流域,到達今土耳其南部的港口安條克,再經海運將貨物送到地中海沿岸的大小城市。二世紀這條既有的貿易路線延伸到中國,也被併入海上絲路看待。中國到印度段是絲路全線極為重要的一環,海上絲路興起之後,印度更成了舉世無匹的商品集散與轉運站。
海上絲路可避免漫長陸上絲路的不確定性,一旦掌握了印度洋季風的變化規律,海運的風險反而比陸運更低,不但每趟的載運量大為提高,也更能準確預測貨物抵達的時間,海上絲路因此對陸上絲路構成強勁的競爭,也因印度的香料而博得「香料之路」的別名,不讓中國的絲綢專美於前。由此可知,如果不了解印度,即難以一窺絲路全貌。
得知吳德朗老師這本《走入大絲路南亞段:印度世界遺產紀行》即將付梓,心中充滿了驚喜與欽佩。昨日是源,明日為流。探索浩瀚龐雜的古文明,需要不懈的努力與真心的觸動,雖然素知吳老師對印度文化的熱情,但我深知這樣一本書所意味的龐大而繁瑣的工作負荷,本書涵蓋近30個世界遺產,簡直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然而吳老師依然在忙碌中發揮內在的靜定,以發現快樂的心不懈地將它完成了。
吳德朗老師二十多年前結束自己創業的科技公司後,就一頭栽進推廣印度文化的全職志工生涯,不斷透過各種活動與平台發揮能量,而且心力不僅限於古文明的範疇,演講、撰文與擔任解說領隊之外,樂在分享的吳老師更出錢出力舉辦各種性質的雙邊交流活動,促進台印交流的貢獻備受肯定,一般人都尊稱他一聲「老師」;至於我們這些較為熟識的朋友,熟知他長年在印度建立的深厚基礎以及累積下來的廣泛情誼,都在私底下封他為「地下印度大使」。我則一直十分佩服吳老師的平易近人與無私的奉獻熱情,更感謝他平日的教導與幫助。
《走入大絲路世界遺產紀行》書系從2006年開始企劃,至今已出版中東段五國、波斯段伊朗、北非段摩洛哥與高加索段三國等四本,吳老師完成的這本南亞段印度,真是一份畫龍點睛的特大號驚喜!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印度,今天以13億人口排名世界第二,是全球最大的民主國家以及前五大經濟體。隨著美國對亞洲政策的轉變,我們過去所習用的「亞太地區」也已變成了「印太地區」。印度人多數信仰印度教,相信輪迴,對於這輩子不著急,這種生活態度也正適合旅人–––放下壓力,停止焦慮,放空出走吧。
- 老夫子 旅遊Blog
- 如果想要發表回應,請先登入。
- 瀏覽次數:6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