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玩家俱樂部
|
[走入大絲路高加索段-新書序言] 伊塞克湖傳奇 – 楊方
2015年,俄羅斯與吉爾吉斯的考古學家在伊塞克(Issyk-Kul)湖進行了聯合水下探勘,收穫豐富,出土的文物除了來自2500年前的史基泰聚落與墳塚之外,還有一件很有意思的碎陶片。陶片上清楚的印有一方銘紋,刻著亞美尼亞文與敘利亞文。出土的陶片間接證實了此地長久以來的傳說:伊塞克湖畔曾經有一座中世紀的亞美尼亞修道院,也是耶穌使徒和福音書著作者聖馬太的埋骨之處。
新的發現其實並不令人訝異,因為謝苗諾夫天山斯基(Pyotr Semyonov-Tyan-Shansky)早在1850年研究加泰隆尼亞地圖(Catalan Atlas)時,就發現這一份完成於1375年的世界地圖,在其遠東部分某處繪有一座位於湖畔、擁有兩座塔樓、塔頂帶有十字架的建築,上下均以紅字標示Ysicol,並註記:「此地名為伊西柯,這裡有一座亞美尼亞僧侶的修道院,他們說使徒聖馬太安息於此。」Ysicol很明顯的是Issyk-Kul的轉音,也就是「伊塞克湖」,位於現代的吉爾吉斯斯坦。
亞美尼亞距伊塞克湖直線距離約有2500公里,不停歇的徒步旅行至少要二個月才能抵達;再加上我們對草原歷史的有限知識,一座出現在天山腳下伊塞克湖邊的亞美尼亞教堂聽起來就很蒙太奇。然而基督宗教傳入中亞草原可以追溯到七世紀,吉爾吉斯的碎葉(Suyab)地區就發現了早期亞述教會(波斯景教)的遺存;在蒙古伊兒汗時期,亞美尼亞特使往返哈剌和林,也記載了基督徒社群在中亞綠洲的繁榮發展;所以14世紀的歐洲,也就是加泰隆尼亞地圖完成的時代,伊塞克湖畔有個亞美尼亞教堂對歐洲人而言似乎也是剛好而已。
亞美尼亞在歷史上曾經是跨土耳其、喬治亞及伊朗領土的大王國,與現今卷縮在外高加索一隅的亞美尼亞共和國不可同日而語。
高加索位於黑海和裏海之間,北接俄羅斯,南界土耳其與伊朗,中部的高加索山脈把高加索分為南北兩地。北高加索接近歐洲,有俄羅斯聯邦的七個共和國和二個邊區;而大家比較熟悉的亞塞拜然、亞美尼亞和喬治亞三個在90年代蘇聯解體後獨立出來的國家,即位於南高加索。
早期阿拉伯旅人和地理家,曾經用過「阿蘭的國度」、「語言之山」、「裏海的國度」等名詞來形容他們眼中的高加索。「語言之山」之稱,顯示當時的阿拉伯地理家已經發現並了解高加索地區的多元民族和語言複雜的現象。而儘管這一地區交通如此不便,卻也是兩河、阿拉伯、希臘、波斯、俄羅斯、土耳其等多個文明衝突交匯的地方,因此自古以來兵戎不斷,以小事大、遠交近攻、縱橫俾闔以求生存的複雜歷史,勉力維持了高加索民族和語言的多樣性;目前約三千萬的人口中,東正教、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各信仰的地區彼此交雜。伊斯蘭信仰主要分佈在北高加索,而南高加索則多信奉基督教。
2010年發行的《世界遺產雜誌》第九期「高加索迷蹤」以高加索為主題介紹了這個歐亞的邊陲地區,包括〈高加索的世界遺產〉、〈亞塞拜然:巴庫風火〉、〈喬治亞:上帝的後花園〉、〈亞美尼亞:亞拉拉山子民〉等文章,至今仍是非常實用的中文參考資料,本書的完成,既是繼踵「走入大絲路」系列的中東五國、伊朗及摩洛哥,也是為了多年來心繫亞美尼亞民族的命運多舛,希望透過文字完整記述分享個人的了解與念想。著書過程波折不休,非常感謝黃建忠老師及王慶中先生的專業支持。
相關行程:
10/03【特別企劃】洪丞-秋色繽紛亞美尼亞.葡萄酒節.世界遺產修道院+卡達11+1日
10/27 漫遊古國亞美尼亞.品嘗美酒.高加索山風光.卡達9+1日(早鳥優惠2000)
01/18 漫遊冬季亞美尼亞.白色高加索.卡達輕旅行8+1日
- 老夫子 旅遊Blog
- 如果想要發表回應,請先登入。
- 瀏覽次數:4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