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玩家俱樂部
|
突尼斯「藍白小鎮」西迪布薩伊德是如何成型?(Sidi Bou Said)
您是否好奇被稱作「藍白小鎮」的西迪布薩伊德,是甚麼時候由甚麼人的理念成型呢?
西迪布薩伊德(Sidi Bou Said),是地中海畔一顆迷離著安達魯西亞風情與蘇菲神秘氛圍的藍寶石。小鎮位於距離首都突尼斯約20公里的一處臨海懸崖邊,藍白相間的小屋依山而建,從山腳一路蜿蜒至海崖之巔,錯落有致地與蔚藍地中海相映。
小鎮乾淨明亮,房屋刷白的屋牆上,鑲嵌著天藍色的雕花窗櫺與樣式圖案各異其趣的藍色大門;小屋的陽台上攀緣著桃紅九重葛,在綠鬱樹叢的襯托中,構成了一幅令人驚艷的美麗畫作。步行於隨著地勢起伏的卵石巷道上,感受悠悠的歷史在腳步聲裡迴盪;這座藍白小鎮,在春夏時節掩映於橙花與茉莉的清香裡;在冬日,則隨處可見結實纍纍的橘黃柑桔。
西迪布薩伊德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小鎮,早在十二世紀阿摩爾哈德王朝時期,(Almohad dynasty, 1160-1228),這裡已是海岸線上的檢查哨,貿易蓬勃發展。十五世紀末至整個十六世紀,西班牙如火如荼地進行「收復失地運動」(Reconquest),大批穆斯林難民走避此處,帶來了安達魯西亞的藝術與生活風格。白色粉牆、陽台與窗戶的鏤花鍛鐵技術、安達魯西亞工藝,以及安達魯西亞的馬洛夫音樂(malouf music)都在這裡生根。十八至十九世紀以後,一些鄂圖曼地方政要與富人開始在這個小鎮建屋遊憩,做為他們夏季的避暑別墅。如今,西迪布薩伊德仍為突尼西亞的富人聚居區。
二十世紀初期的法國藝術家德厄蘭格男爵(Baron d'Erlanger,1872-1932),則是這個小鎮當代基本風貌的奠定者。德厄蘭格男爵是阿拉伯文化與馬格里布文化的愛好者,這位音樂學家暨畫家畢生研究阿拉伯音樂,寫過六大冊相關的音樂專書。不僅如此,他更是一位深諳建築與環境之間美感協調性的市鎮規劃家。突尼西亞成為法國保護國期間,男爵移居突尼西亞,並在西迪布薩伊德生活了近二十年。旅居期間,他推動通過了一項主要目的為保護城鎮形象與護衛本地空間的建築法案,西迪布薩伊德不但維持了原有的穆斯林城鎮佈局結構,還特別保留了安達魯西亞式的裝飾。此外,小鎮建屋必須以藍白兩色為基調的重要立法,也在此時奠定。被稱作「藍白小鎮」的西迪布薩伊德,就在德厄蘭格男爵的理念下成型。
一幢幢白色的樓房裝飾著幾乎清一色的藍色大門,門上飾有使用鉚釘組成的各種變化圖案,常見的有星辰圖形、幾何圖形、棕櫚樹與法蒂瑪之手等。男爵立下的傳統延續至今,居民仍需遵守房屋藍白色調的統一色彩,若要打造不同顏色的門窗,則需向當局申請。德厄蘭格男爵的原居所,現在已經成為一個小型的音樂中心(Centre of Music Arab and Mediterranean),音樂中心附設博物館,並致力於發揚傳統阿拉伯音樂與安達魯西亞音樂。
西迪布薩伊德的魅力總是牽引著藝術家、知識份子和文人前來尋找靈感。創作《包法利夫人》的法國著名作家福樓拜(Gustave Flaubert, 1821-1880)最鍾愛的小鎮,就是西迪布薩伊德。瑞士著名畫家保羅.克利(Paul Klee,1879-1940)於1914年來到西迪布薩伊德。這趟北非之旅,成為他藝術生涯上的轉捩點。保羅克利是二十世紀一位劃時代的藝術家,他的作品睿智又魔幻,悠游於抽象與具象兩種境界,又融合了微妙的魅惑與清晰的思想;他也身兼音樂家、詩人、自然科學觀察家、哲學家等多重身份。然而,在保羅克利來到西迪布薩伊德之前,他自謂只擅長素描,對色彩的敏銳度較為缺乏,甚至產生了「可能擁有無法學會油畫」的想法。西迪布薩伊德燦爛明亮的色與光,啟發了他對色彩的遐想;突尼西亞之旅,使保羅克利感受到:「色彩佔據了我的身心,……色彩與我融為一體。我是一個畫家」。他在突尼西亞這個充滿色彩的國度,找到了他終生的風格。
其實,早在一些歐洲藝術家到來之前,西迪布薩伊德已經享有「藝術村」的盛名。不過保羅克利等歐洲藝術家的來訪,則對突尼西亞當地繪畫藝術帶來了更加深遠的影響。此時在西迪布薩伊德出現了一些結合歐洲人、穆斯林以及尤太畫家的藝術沙龍。其中最重要的影響,即突尼斯畫派(L'École de Tunis)的催生。今天我們能在西迪布薩伊德的街道上看到許多藝廊,就是和以上的藝術背景密切相關。
法國思想巨擘傅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在1966年到1968年間任教於突尼斯大學時,就選擇旅居於迷人的西迪布薩伊德。1968 年 3 月在突尼斯大學發生了學生因不滿政府經濟措施,拒付公車車資而罷課示威的事件,許多學生遭到警方毆打。當時傅柯支持學生,除藏匿了部分學生外,並試圖為監拘的學生向官方交涉。在突尼斯大學,傅柯也寫出了他的巨著《知識考古學》(L'Archeologie du Savoir)。 女性主義哲學家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1908-1986) 也常在西迪布薩伊德出沒。西蒙波娃在近現代捍衛婦女的權利與自由上貢獻很大。這位女權運動先驅的感召力,或許也延續到了今天的突尼西亞。2011年,突尼西亞民主婦女協會榮獲了的西蒙波娃獎的殊榮。
沿着蜿蜒的山路上去,會發現極富盛名的摩爾式咖啡館「草席咖啡館」(Cafe des Nattes)。一進入咖啡屋,阿拉伯水煙產生的煙霧四處瀰漫,人們自在地享用咖啡、松子薄荷茶,牆上泛黃的相片見證以往著名藝文界人士的光臨。當年,保羅克利、西蒙波娃以及法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紀德(André Gide, 1869-1951)等人,就在這裡談天說地,或各自冥想構思。這裡有點像是巴黎的左岸文人咖啡館,但比左岸多了地中海的美景。
從草席咖啡館後方,經過一段狹窄的階梯後,會看見一座純白的清真寺,這裡就是小鎮發展的起點-—西迪布薩伊德清真寺。西迪布薩伊德的古老原名為Jabel El Menar,意為「山丘上的燈塔」。當前的鎮名,則源於一位穆斯林聖人阿布.薩伊德(Abou Said Ibn Khalaf Ben Yahia Tamnimi El Beij, 1156-1231)。阿布.薩伊德是一位中世紀的蘇菲派聖人,從麥加朝覲歸來後,終其一生在小鎮修道,世逝後也安葬在這裡,他的墓園至今仍不斷地吸引信徒瞻仰 。因此,西迪布薩伊德對虔誠信仰的突尼西亞人來說,更是一個蘇菲朝聖之地。有趣的是,這位聖人特別受到水手和漁民的尊崇,他們期望得到這位聖人的庇佑與祝福,並尊稱他為「海洋聖師」。蘇菲主義(Sufism)是伊斯蘭教當中蘊含神秘主義的一支教派,其中的聖墓崇拜在北非地區非常盛行。他們相信聖徒神力,寄望藉由聖徒向真主求情。
鎮上巷道中的小商店門口,掛滿了琳琅滿目的燈飾、色彩斑斕的陶瓷、畫作、阿拉伯香水、各式皮革製品,以及突尼西亞出名的阿拉伯鳥籠。貓兒經常悠閒出沒於路邊街角,午後的空氣散發著傳統糖衣甜甜圈(Bombaloni)的甜味。漫步到臨海岬角,瞬間被居高臨下的海灣美景懾服,天空、海水以及門窗不同層次的藍,透過視覺沁入心脾;純白的聖人墓圓頂 以及幾株生意盎然的棕櫚樹,遠方停泊的成排小艇,隨著水波蕩漾,與天水交織成一幅典型的西迪布賽伊德風情畫。坐在崖邊的「西迪夏邦咖啡館」(Cafe Sidi Chabbane),點杯咖啡或薄荷松子茶,為西迪布薩德之旅,劃下完美的句點。西迪布薩伊德百年來,都令人驚豔地散發著自在的氛圍與獨特的美感,法語系歐洲人多稱小鎮為「小小的藍白天堂」(le petit paradis en blanc et bleu),而我覺得西德布薩伊德是仙女棒下的安達魯西亞神秘藍寶石。
註 ------------------
1.在北非的旅行途中,他的畫作漸漸不僅止於描繪實物,開始轉為以抽象的色彩或色塊作為創作主體。逐漸形成克利往後典型的繪畫風格:抽象而富有童趣,現代簡約的裝飾性風格,充滿了活潑的想像力並令人感到愉悅。克利畫作中常見的彩色矩形構圖,靈感則來自於突尼西亞常見鑲嵌畫與阿拉貝斯克裝飾(Arabesques)。克利回國後,完成的首張幾何抽象油彩畫作,即命名為《開羅安風格》(In the Style of Kairouan) 。除了眾多以西迪布薩伊德為創作主題的畫作,其他在突尼西亞的創作則有《於突尼西亞清真寺前》(In front of a Mosque in Tunisia)以及《兩頭駱駝與一頭驢子》(Two Camels and One Donkey)等等。
2.阿拉伯文Sidi在這個脈絡中類似於拉丁文的St.。
3.海崖邊的純白蘇菲聖人墓為1870年蘇菲聖人西迪夏邦(Sidi Sheban)的墓,這位聖人既是蘇菲神秘主義者,也是詩人和音樂家。
相關行程:行程推薦:
突尼西亞迦太基世界遺產15日 http://travelers.tw/trip/4971
出發日:2023/10/04(陳冠州)(EK,己成團)、10/21、12/20、1/10(蔡業聖)、2/5(陳冠州,農曆新年)
- 老夫子 旅遊Blog
- 如果想要發表回應,請先登入。
- 瀏覽次數:7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