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哥糧倉-蕭安契夫與里夫山脈。

即將出版的摩洛哥新書,里夫山脈這一區,大家或許較期待看見美麗浪漫的藍色山城,書裡當然是不可缺,但這裡埋有段落落長的滄傷史當背景,更添增一份古意,我先摘錄書上小段搭配這塊地理上從古至今也稱作穀倉的美景,書上沒的朋友們先睹為快。

更多照片: 蕭安與里夫山脈

里夫山脈橫貫摩洛哥的北海岸,西起斯帕特爾角,向東緩緩止於阿爾及利亞邊界,最高峰是中段高2456 公尺的提德赫因峰(Jebel Tidirhine)。這一片綿延400 公里的崎嶇山區與外部隔絕,習稱里夫地區( 柏柏語Arif)。里夫在地質上是伊比利半島的一部分,和內陸的亞特拉斯山脈系統彼此並不相屬。世居里夫的柏柏部族統稱為里夫人,膚色、髮色和眼珠的顏色都是柏柏人裡最淺的,金髮與紅髮的比例也很高。里夫人講自己的里夫語,民族認同強烈,是摩洛哥歷史上抵抗外來侵略最勇猛的戰士。

里夫位於非洲對歐洲的最前線,歷經迦太基、羅馬、汪達爾與拜占庭等勢力交替,710 年里夫人建立了內寇爾王國(Kingdom of Nekor; 710–1019), 奉歐馬雅哈里發號令,不但是摩洛哥的第一個伊斯蘭政權,也是征服伊比利半島的生力軍。當時統率阿拉伯大軍的將領塔里克(Tariq ibn Ziyad; 670–720) 據信即是柏柏人,711 他年從休塔出兵渡過直布羅陀海峽,第二年就擊潰基督教的西哥德王國(Visigothic Kingdom;418–720),佔領了伊比利半島大部分,伊斯蘭勢力從此長駐直到15 世紀末。半島大半部被穆斯林統治的地區稱為安達魯斯(Al-Andalus), 此後近800 年間由包括摩洛哥王朝與哥多華哈里發(Caliphate of Córdoba;929–1031) 等多個伊斯蘭政權控制,半島上的穆斯林與基督徒之間、穆斯林各勢力之間戰爭頻仍,邊界也隨之不斷變動,直布羅陀海峽南北兩岸經常同屬一國,而伊比利半島和鄰近島嶼以及馬格里布的穆斯林共同被稱做「摩爾人(Moor)」。

740 年里夫人從坦吉爾起兵反抗哈里發的統治,這就是著名的柏柏反抗戰爭,戰後阿拉伯哈里發的中央集權統治鬆動,里夫人長期享有獨立自治的地位,部落之間爭戰頻仍。15 世紀歐洲的基督徒逐漸從穆斯林手中收復伊比利半島,逃離或被驅逐的穆斯林與尤太難民,大部分都在里夫落腳,大量的新增人口促使契夫蕭安等新城鎮興起,也帶進了安達魯西亞文化。

02_n.jpg

03_n.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