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都遇見麻生圭子

八月上旬,特地因公出差到新瀉縣左渡島,回程特地轉到京都拜訪住在京都老屋的麻生圭子。

循著圭子只給了地址,既沒有電話,也沒有地鐵站名稱,只好問在京都陶瓷工作的日本友人,她教坐到清水五條下車及一張由谷 哥下載的地圖。地圖上的明顯地標大概就是六道波蘿密寺。

於是那天的午 后,走出了清水五條車站,一邊看著地圖,又憑著直覺,往可能是麻生家的方向走。路途中,本來想找間咖啡屋,在這個僻靜的住宅區,卻只找到一間紅茶屋,就進入喝個冰奶茶,吃碗奶油蘑菇義大利麵,既可舒緩見麻生的緊張感,又可問店主,麻生家怎麼去?

走出紅茶屋,走著走著,就看到六道波蘿密寺。站在寺前的三叉路口,又刮起一陣風雨,我迷惘了。撐起傘,問一下路人,往前走,路過麻生家而不自知地來回著走。

找不到門牌,只好問一個正在編織竹籃的「文化財」老伯伯。他說,就在隔壁飯店的旁邊的門。走過飯店旁邊有道很難注意到的木門,就在門內,有個年輕男子往外張望著。上前一確認,就是麻生家。年輕男子就是麻生的老公,小麻生十一歲。

原來麻生家就是醬油批發商的老建築。前棟原先就是醬油批發商店面,目前是西式料理屋;由側門進入後面的屋子,過往就是給來來去去的客人喝茶休息之處。麻生家 就在後屋。

深藍色和服的圭子迎面而來。我們兩人就在在一個可以看到坪庭(日式屋內的天井小花園)的一間和式榻榻米房內一邊就著一張英國古董餐桌,一邊喝茶交談很熱,我把電風扇猛對著我吹。

為了不破壞老屋的外觀與內設,圭子家沒有冷暖氣。這天天氣雖熱,但慢慢人心靜下來,還可聽到四面而來的蟬鳴聲。蟬鳴聲附和著圭子如金絲雀歌聲般的聲音。

想到要見圭子,有點緊張,因為她兩本書──《東京達人遊京都》、《麻生圭子的京都小巧生活》,很快又要出第三本《京都食導覽》,從書中認識的麻生圭子可是一個可以很孤獨地住在京都的老屋中,靜靜地寫作的人,凡事都要融入京都的道地古意與蟬味。

一九九九年,她因為丈夫在京都大學建築系博士班就讀而由東京移居京都,雖然如同其他居住京都以外的日本人,被高傲的京都人視為「外來者」(日文即余所者),但麻生卻比京都人還愛京都,寫京都。有關京都的書,她就寫了十一本。

麻生在京都,住過兩個京都街上的老屋。這是第二間。每間都是經過她與建築師夫婿的整理後才能居住。麻生告訴我,她不喜歡住在現代的、有改造過的建築物內。

目前的麻生的家,就如麻生書中所言,是一個保留古味、古意的老屋。初次見面,我能看到的,就是一間空蕩蕩和式接待房、沒有點燈、沒有冷氣,只看得到入口處的小庭院,庭院中有一塊凸起的石頭,石頭是要堵住客人的腳步,要客人轉向右邊的門,才是真正的入口處。

麻生形容初訪此屋時是,雜草叢生、破舊不堪,如要整理成住人,則要花費不少錢,而放棄租賃。

如同房子會找主人一樣,後來經過房東不斷地請她前來居住,麻生住進來,也花了半年時間,以可以買兩間小屋的價錢,來重新整理了這棟老屋。

這間老屋分表裡兩間。表面的那一棟,已經成為一間洋式料理屋、牆上掛著日本文化財的標示,裡面的、現在麻生居住的,往昔是來批發醬油回去賣的客人可以喝喝茶、暫時歇息之處。

在麻生家、與麻生交談,可以充分感受到五種感覺──目、耳、鼻、口、手…在古建築屋中,過著沒有空調的日子,麻生因而感覺到古昔京都人的生活是讓五感靈敏的生活。

眼、耳、鼻、口、手等五感,都可以隨著京都的季節所移轉。在 黯淡的屋內,與麻生對坐的當下,可以往屋外坪庭上的天空一看,當下夏末秋初的如魚鱗般的白雲,讓人發覺身處台北的高樓之內,很久沒有抬頭看窗外,偶一抬頭,又以灰色無雲的天空居多;耳朵所聽,除了「靜」一個字之外,就是蟬聲;鼻子聞到的是京都的寧靜與古味;手所觸摸到的也是京都許許多多文化財達人的手作品。「春天有春天的雲、夏天有夏天的、秋天有秋天的、冬天也有冬天的,」麻生告訴我﹐「我現在已經感受到一點秋天的味道了。」雖然八月蟬仍強烈地明示現在暑夏,但是麻生的季節感特別靈敏。

由麻生所書寫的《麻生圭子的京都食生活》一書來看,圭子因為搬進了這間町家,這個區域,與之前居住地的街景、居民生活皆有些不同,因此增加了更多一窺京都魅力的機會。為了讓各位即使無法親自造訪,也能透過閱讀感受到滿滿的古都魅力,圭子因此持續在雜誌或書籍上發表這類散文,而集結成書。
 「自從我開始學習懷石料理及茶道之後,平時的生活就像是手邊有了一台翻譯機,對於京都,比起之前有了更深的理解,」圭子在這本新書說。

麻生圭子告訴我,住在沒有空調的老房子裡,特別有季節感。她可跟季節相處得很好,因為相處特好,所以想要寫的事物一直在增加,譬如不同的季節去同樣的京都古寺,特別想寫出其中感受到氣氛。

她又說,即使是同樣的京都寺廟,早上看到的、傍晚看到的,心中的感覺都不同。冬天去、夏天去都特別有不同的面貌。「這就是我想要寫的、想要傳達的,」麻生跟我的淺談已經由開始的陌生,慢慢可以進入心靈的交流。

譬如麻生圭子所寫的京都寺廟,雖然也會調查何年何月建立,但是特別會把她的五感感受、細緻地寫、非常深入地寫出。結果是她所寫的京都應該是貫注了她全部的靈魂心意下去的。

住在沒有空調的古屋久了,麻生圭子慢慢培養了她的喜惡不要黑白立分,她的情緒變成比較細緻,不會說,夏天好熱,討厭,總會感覺到夏天即使炎熱,也有它好的地方,也就是任何討厭的地方,也有它的優點。

麻生圭子建議,尤其是日本遭逢311大地震,開始要有進入古昔節能生活的心理準備,也要有將季節納入生活的想法。

這樣的生活讓麻生圭子很慶幸她的五感更加敏銳。她認為日本遭逢災難,是很好審視要如何過生活的轉型點。

「尤其過去日本人拼命工作、產出,物質豐盛、便利,身體卻變差了、地球也生病了,是開始重新思索重新重視大自然的分歧點,」麻生圭子說。 不只日本,包括人類,都要去除傲慢、想支配地球的心。「渺小的人類不應該做大自然的敵人,」麻生說。

人不可能靠自己一個人就可以過生活,要互相支援,就像這次日本的大地震,獲得了來自全世界的支援,尤其她非常感感動於來自台灣的支援。

喜歡過美的生活,每個人對美的感受不同,對麻生圭子而言,往昔的的人所使用過的手做物品是美的。她也喜歡使用可以回收使用的器物…告別麻生家前,就在她家的入口小庭院的石頭上合拍了一張照片,她站在一顆石頭上與我合照,使我整整矮她一個頭…

走出麻生家之後,我在外面來來回回地走著,想要熟悉當地的地形地物,麻生圭子的深藍和服風采以及金絲雀般聲音以及她對自然、京都的初心,深深烙印在我的腦海裡,遲遲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