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宮廷與庶民舞蹈的社會意涵

一、前言

柬埔寨在歷經殖民與內戰的殘酷劫掠之後,雖然元氣耗損殆盡,所幸有國際資源的投注與支援,才得以重振千年藝術及歷史傳承,並尋獲社會重建的力量。

歷史的動亂,造成許多舞者被迫流亡,他們雖在海外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卻仍不忘舞蹈傳承的使命,而於國家和平之後,回國繼續傳授技巧、培養新進團員。

柬埔寨最重要的文化象徵「吳哥窟」,於1992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之「世界文化遺產」。傳統舞蹈,亦於2003年獲得「世界無形文化遺產」。法國雕塑家羅丹(Auguste Rodin 1840~1917)曾為文讚頌柬埔寨古典舞蹈那種「予人驚艷的惑美」,並以柬埔寨傳統舞者為主題,創作出一系列素描畫作。

從吳哥神殿(Angkor temples)牆上雕刻的1,737尊阿普莎仙女(apsara celestial dancers),世人可了解柬國表演藝術,有著千年歷史傳承。現代柬埔寨舞蹈中所使用的樂器,和吳哥古蹟的浮雕類似,傳統音樂在柬國具有「禮儀」和「娛樂」的雙重功能,當用於祭儀時,除具有使「靈媒」出神以「取悅神靈」的力量之外,還可增進慶典氣氛並使聽眾心神愉快。

aa%20(10).jpg01.jpg

二、柬埔寨傳統音樂型態

理解柬埔寨傳統舞蹈藝術,應該從音樂開始。音樂反映了柬人的心靈和個性,一般而言,它很少純為「聽」而演奏,而是作為祭祀、婚喪、喜慶、舞蹈或戲劇中之背景。

柬埔寨音樂的眾多元素,深受小乘佛教的影響。傳統音樂(Khmer Music)是以代代口述的傳承保存下來,其記譜系統沒有任何論述可以顯示。柬國傳統器樂基本上是使用七平均律音階,但樂器並未嚴格按它來定音。在一般樂曲中,避免使用音階中的第4和第7級音,因此,柬國音樂具有明顯的五聲傾向。

以樂團的形態來說,「品琵雅特樂團」主要由多種「節奏性」的打擊樂器所組成;通常在皮影戲、宮廷舞蹈、由純男性所組成的舞蹈劇團,以及廟會儀式慶典舉行時擔任伴奏的樂團。

另外,「摩后利 (mohori) 樂隊」的「摩后利」這個字,除了指的是樂團外,還有曲目的意思。以演奏娛樂性音樂為主,用於「世俗音樂」的範疇上,它主要用來伴奏搖籃曲、情歌及一些民間舞蹈。此外,在宴會上亦使用或伴奏摩后利戲劇,但是在宮廷內國王寶座大廳舉行重要的儀式時也會由此樂隊演出。

2007-03-04 柬埔寨皇家宮廷舞團 202.jpg

三、傳統宮廷舞蹈的文化意涵

柬埔寨宮廷舞蹈,在傳統上一直以女性為角色的詮釋者,除了「猴子」角色由男性扮演,其它包括仙女、國王、王后、公主、王子、惡魔等角色,皆由女性擔綱。「宮廷舞蹈」所展演的內容,都和神話故事有關,劇作時間雖然不同,但各篇具有一貫的主題暗示,觀者依序賞讀,可以獲得層層遞進的美學思考效果。以下舉出四齣,作為說明:

(一)天神和女神的幸福之舞(Happiness of the Gods and Goddesses Dance):這支舞蹈是柬埔寨宮廷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支舞碼,它體現高棉人的和平與繁榮。透過「天神和女神」之間的互動,以華美的服飾優雅的肢體動作,展現天神之間的慈善和樂。

(二)阿普莎之舞(Apsara Dance):這齣舞是關於柬埔寨神話中Apsara的誕生。當神祇(tevoda)和惡魔(assura)在牛奶海中為爭奪長生不老藥時,激起了許多泡沫,而Apsara便在這些泡沫中誕生了。整支舞碼描繪了純潔的Mera身著白衣在花園中起舞,旁邊伴隨著她的,是同樣身為Apsara的仕女,創造出代表愛國愛民的花朵。

(三)海洋保護神的舞劇(Mani Mekhala Dance Drama):整齣舞由在金色宮殿中的水之女神(Mani Mekhala)拉起了序幕。守護著這片海洋的水之女神正滿心期待地欲前往拜訪眾神之王(Vorachhun)。水之女神穿戴上最閃耀的華袍和珠寶,手持著力量強大的水晶球,離開她的宮殿。

(四)金美人魚舞劇(Golden Mermaid Dance Drama):神話中猴子將軍(Hanuman)見義勇為,搶救被水妖綁架的王妃(Sita),是柬埔寨人津津樂道的故事。根據柬埔寨民間傳說,Hanuman在他充滿冒險搜尋Sita的旅途中,愛上了美人魚(Sovann macha)。怒吼的海洋、堅硬的岩石裡,美人魚協助猴子將軍跨過橋樑擊退水妖…。在憤怒的節奏裡,觀眾不自覺融入了吳哥石壁的千年傳奇中。

02.jpg

四、傳統庶民舞蹈的社會意涵

以舞蹈來表現村民豐收的歡樂景象,是柬埔寨民族舞曲發展中,相當重要的一環。柬埔寨為物產豐饒的天賜之地,在較偏遠的山區以及叢林地帶,柬埔寨人民珍惜並保存其自然資源。從以下三齣舞碼中,觀者可以理解柬人的樸質與樂天。

(一)椰殼舞(Coconut Shell Dance):柬埔寨乃一椰鄉,椰子是主要農業資源,也是人民生活來源之一,更是柬埔寨村莊裡的特殊風情。在柴楨省(SvayRieng),柬埔寨的藝術家受到自然的啟發,首次將椰殼當作遊戲的器具。爾後皇家藝術大學(Royal University of Fine Arts)將此遊戲發揚光大,創造出我們目前所觀賞的椰殼舞。

(二)牧笛之舞(Mouth Organ Dance):夜幕低垂,農村青年男女盛裝歡聚,當手執牧笛的男子溫柔的吹出小夜曲,女子聞聲嬌羞的在髮稍插上一朵小花,空氣中的情愛自然瀰漫。

(三)採豆蔻舞(Cardamom Picking Dance):柬埔寨少數民族Poar在菩薩省(Pursat)種稻並植樹,生產樹液、水果以及豆蔻(cardamom)。這齣「採豆蔻舞」受到柬埔寨的自然景觀和豆蔻的啟發。在欣賞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體會到柬埔寨的天然美景。

五、小結

柬埔寨的「宮廷」舞蹈,若與西方的「戲劇」作對比,將會發現東、西方藝術的表現形式,有極大差異。歐洲古典歌劇那種濃稠的音樂素質,常常予人高蹈的印象,而柬埔寨的宮廷舞蹈卻能維持幾個世紀而不失其神聖性,這應該歸因於東方的「傳統」,傳統是代代相傳的道統,它是一個族群的象徵,除此無他。

柬埔寨的「庶民」舞蹈,曾經只在民間大樹下的陰涼處到處風靡。這種風氣,受到近代觀光行業的需求影響,並搬上了舞台,成為國家藝術傳承的一部分,歡慶旋律的妙曼將觀眾帶入歡慶的饗宴。至此,「庶民」歌舞終於榮登大雅之堂,與「宮廷」舞蹈並列展演,可謂粲然大備,而逐漸形成一個文化氣候。

二十年來,受到經濟衝擊,柬埔寨傳統舞蹈的表演需求龐大,良莠不齊的情況於焉產生。戰後重建的混亂,導致藝術活動背後,也有商業因素在幕後主導,票房訴求左右了藝術發展是無法避免的。整體而言,柬埔寨的舞蹈藝術仍給人健康、樂觀的印象,這也正是傳統高棉人的國民性格。

近年來,舞者除了在金邊的皇宮、暹綠古城表演之外,並在歐、美、亞各地劇場都有演出,在蓬勃的表演活動中,透過舞蹈,舞者銜接了斷裂的歷史;透過舞蹈,鏈結了現代與傳統;透過舞蹈,傳承了即將散失的文化;透過舞蹈,達成東西方文化溝通橋樑。

延伸閱讀:看演出做公益

1030--柬埔寨的傳統歌舞.JPG

參考書目:
Durkheim, Emile
1915 The Elementary Forms of the Religious Life, a Study in Religious Sociology. London, New York,: G. Allen & Unwin; Macmillan.中文版《宗教生活的基本方式》
Khmer Performing Arts
2004Toyota Foundation&UNESCO贊助,柬埔寨皇家藝術學院出版
Pich Tum Kravel,
2001 Khmer Dances. Toyota Foundation
Renato Poggioli
1992 Teoria Dellarte Davanguardia張心龍譯《前衛藝術的理論》台北,遠流。
劉千美(2000)《藝術與美感》台北,中山學術基金會。

(柬埔寨「吳哥文化」之傳承與展演---兼談傳統「宮廷」、「庶民」舞蹈的社會意涵) 文/楊蔚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