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普蘭《地理的復仇》一帶一路觀點

in

知名地緣政治學者羅柏卡普蘭Robert D. Kaplan的新書《地理的復仇》The Revenge of Geography,有四條相互交錯的軸線,分別是地理、歷史、陸權、海權。這四條軸線上,密布著理論的透視、史家的智慧,和旅人的見聞。

作者卡普蘭,為美國資深記者、地緣政治專家。《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曾將他選為全球百大思想家,並為私人全球情報分析機構「策略預測公司」(Stratfor)首席分析師。過去三十年間,卡普蘭擔任《大西洋》(The Atlantic)月刊記者,撰述可見於《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國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等重要報章雜誌,觀點經常引發相關政治、媒體、學術界討論。也曾實地採訪中東、兩伊戰爭、巴爾幹半島、前蘇聯與阿富汗戰爭等戰略要地與新聞前線,著作豐繁,在台出版作品包括《世界的盡頭》(馬可孛羅)、《南中國海》(麥田)等。

其中,從歐亞大陸的心臟地帶到西緣的歐洲、地中海,再到歐亞東緣的中國、南海(卡普蘭稱為亞洲的地中海),與可能的「終極樞紐」印度。也提到中國推動的「一帶一路」的政策,這個新亞歐,正在亞洲內陸的地緣政治史中,也就是拉鐵摩爾(Owen Lattimore),所謂「中國的亞洲內陸邊疆」,早在西元六世紀就已有的不成文的邊界了。

拉鐵摩爾早在二戰前便遊歷長城內外,從滿州、蒙古、新疆到西藏與俄屬中亞。他當時就指出歷史與地理特徵造成的「連續意識」,對界線浮動的草原與農業文明人群的世界觀都具有關鍵性;即使有了電話線與南滿鐵路,亦是如此。卡普蘭不僅從歷史描繪暗沈的鎖鍊,更用故事指出了樂觀的航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