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散時期的猶太文化:教育、家庭、宗教

猶太人離散在世界各地千年,
在離散千年的時間裡,
歐洲、非洲、亞洲等地都有著他們的足跡,
形塑出猶太人獨特的文化,
本文試著介紹離散的猶太文化。

一、只有知識是帶不走的
猶太人在亡國後,哈德良皇帝下令驅除猶太人,
猶太人開始離散在世界各地,
歐洲、非洲,甚至中國的開封都有他們得足跡,
在自己沒有國家的日子裡,
猶太人開始認知到現有的財產都有可能明天重新歸零,
他們不強調物質性的東西,強調非物質性的東西,
(簡單講:他們不會去搞工廠,他們會找出發展管理工廠最棒的規則,因此有猶太人是統治者重要的協助者之說,如:羅斯柴爾德家族。)
因為他們知道只有知識是帶不走的

DSC_2179.JPG

所以猶太人是非常強調知識的重要性,
從小猶太媽媽就會在書上塗上蜂蜜,
然後拿這本書給小朋友,
小朋友在翻閱書本的時候,
手上會沾上黏黏蜂蜜,
小嘴往往就會舔舔這個黏黏的東西,
小朋友就會發現甜甜的,
小朋友建構出翻這個東西(念書),會甜甜的,
猶太母親藉此培養小孩子閱讀的好習慣。
(還好猶太不是現在才亡國,否則真不知道「臉書」(Facebook)上要如何放蜂蜜啊?~~我來亂的。)

二、家庭的重要性
猶太人非常強調家庭的重要性,
因為在異國,
只有在家庭內才能夠重建猶太人的生活方式、文化,
猶太人的文化才能夠繼續保存下去。

DSC_2186.JPG

DSC_2183.JPG

在重要的節日,如:安息日、逾越節、住棚節…等
家人們會一起用餐,
用完餐後,
家人們會在一起聊聊天,
家中的年長者會藉此時間再來聊聊猶太人的宗教與文化,
所以猶太人非常會說故事,
只要家庭還在,說故事的文化還在,
猶太人的文化就會繼續父傳子、子傳孫
因此,說故事的民族就會繼續留存在世間。
(我此時腦袋閃過,難怪德國法蘭克福學派著名的猶太裔哲學家Walter Benjamin有著批判現代性的書《說故事的人》)

猶太人始終認為耶路撒冷是心中最重要的聖城,
離散時期的家庭生活,也創造雙重空間的概念,
在他們除了生活在現在的城市之外,
他們的心永遠掛在耶路撒冷。
譬如說:在波蘭的猶太人在七月時會祈雨,
問題是七月在波蘭可是個降雨的季節,
為什麼要在七月祈雨呢?
原因是所有的猶太人都在幫耶路撒冷祈雨。
這種雙重的時間與空間,
讓散居在世界各地猶太人的心中,永遠留下個耶路撒冷的位置。

講述到猶太家庭的重要性,
順便談到猶太的返鄉法,返鄉法中認定猶太人的定義很有趣,
只要是媽媽是猶太人,即為猶太人
很多人認為猶太是母系社會,其實把這樣的定義放到家庭的概念中即可理解,
媽媽是家庭當中的核心,是把文化傳承下去的核心關鍵,
認知到家庭與媽媽的重要性,
才能了解為何返鄉法會這樣規定。
(對於如何認定猶太人這個議題,目前已經進入到另一種層次的討論。當代比較重視的是你自己如何認定你自己,以及別人如何看待你?所以移民要進入到三年的轉化過程,完成此過程,即可被視為猶太人,亦可欣賞電影《緊握生命的希望》,但實際上是否真融入,就有待時間的檢驗。)

三、猶太社區
猶太人強調集體的重要性,這種集體性是如何培養出來的呢?
一周七天,小朋友每天會聚集不同的家庭中生活,讓小朋友融入群體,培養猶太人「一個都不能少」的習慣,甚至當兵更是視此為重點,此也是戰爭中,以色列戰勝的關鍵。

DSC_2180.JPG

這種集體的觀念,在猶太人在離散時期,往往會聚集在一起生活,形成猶太社區,
一個猶太社區當中,一定會有學校機構,也會有猶太會堂,
猶太會堂相當重要,猶太文化裡有著十人以上就應該建造猶太會堂。
猶太人會堂的建築,也因應居住國而有所差異,
唯一不變的事情是:1.一定會有妥拉(Torah)的精卷架(Bema) 2.一定會有壁龕
猶太會堂也會因為在以色列境外或在境內,有所差異。
猶太會堂在以色列境外的猶太會堂朝向以色列的方向,
猶太會堂在以色列境內的猶太會堂朝向耶路撒冷的方向,
當第二聖殿被毀,猶太會堂取代聖殿的功能,成為信仰的中心,
所以猶太會堂往往也成為社區中的中心。

DSC_2198.JPG

綜上所述,
提出一些猶太的生活方式,
讓大家更加認識這個民族,學習猶太的智慧,
所以今天晚上我要回家買蜂蜜塗在書本上啦,
希望兒子真的開始喜歡念書,而不是唸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