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玩家俱樂部
|
香甜的血與淚-莫恩山集團自殺事件
「那天,上百人一起從山頂上跳下來…」導遊指著我背後的莫恩山這麼說。
在傍晚微弱的燈火下,印度裔導遊的臉上佈滿著晃動的黑影,看起來陰森又神秘,聽著他幽幽的口吻,我不禁打了個冷顫,因為今晚,我將住宿在此發生著名集團自殺事件的山腳下,這可怎麼睡得著?我和導遊並肩漫步在模里西斯的白色沙灘上,一邊是印度洋,一邊是高度556公尺的莫恩山,垂直陡峭的玄武岩壁,讓人望而生畏,很難想像人類需要多大的勇氣,才敢往下跳?
事件的背景要從1715年說起,那是荷蘭人離開模里西斯的五年後,法國由鄰近的殖民地留尼旺(Reunion)揮軍北上佔領了模里西斯,並將其更名為「法國之島」,二十年後,拉布多內總督(Mahé de La Bourdonnais)抵達此地,他決心把模里西斯經營的有聲有色,首先,他觀察到模島十分適合種植甘蔗,在那求糖若渴的世紀,拉布多內認為模島可以藉由供應歐洲蔗糖,來獲取龐大的利益。再者,身為大航海時代的強權,模島的地理位置有利於船隊前往遠東與好望角,於是,在經濟與軍事的雙重野心下,法國政府從東非、馬達加斯加等地抓來數萬名黑奴,操作甘蔗種植與造橋鋪路的苦力工作。
然而,許多奴隸因為無法忍受長時間的勞動與虐待而逃跑,他們逃至模里西斯的西南角,發現莫恩山地勢險峻、易守難攻,最重要的是,奴隸們可以登高眺望是否有敵人的船艦從非洲方向駛來,是兼顧藏匿與警戒的最佳地點,於是,奴隸們紛紛攀上山,在一個個窄小的岩窟裡,築起自己的避難所,過著提心吊膽卻暫時自由的時光,直到1835年2月1日這一天,老天爺跟他們的命運開了一個很大的玩笑。
1810年英國由模里西斯北端突襲法國,雙方在1814年的巴黎合約中,決議將模里西斯、羅德島與塞席爾割讓給英國。英國對於管理奴隸持不同策略,他們認為契約勞工的產值遠比奴工更高,因此從另外一個殖民地印度以及東南亞各地,招聘了大量勞工來模里西斯淘金,並在1835年2月1日這一天,宣布廢除奴隸制度。
他們派出警察前往莫恩山,想通知這群被法國人抓來的非洲黑奴可以回家了,你們從此自由了。「躲在莫恩山上的奴隸們不知道為什麼山下出現這麼多警察,誤以為是來逮捕他們的,」導遊繼續描述著那驚心動魄的一天:「黑奴們不敢想像再次失去自由的下場有多悽慘,在生命與自由的選項中,他們並沒有徘徊太久,就開始從山頂往下跳,一個一個前仆後繼…」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在1896年旅行到這裡時曾經形容,上帝是根據模里西斯的風景來複製天堂的,不知道大文豪是否瞭解這塊人間仙境,曾是一座禁錮眾多肉體與心靈的煉獄?莫恩山集團自殺事件,在來自非洲、印度、東南亞的奴隸心中,成了爭取自由永遠的痛,為了紀念這群勇敢又崇高的靈魂,也為了抵制奴隸制度,模里西斯政府在1968年擺脫英國統治,正式獨立為模里西斯共和國之後,遂宣布二月一日為「自由日」。
外型孤傲的莫恩山則成為象徵自由精神的聖山,先民們所遭受的痛苦與折磨,轉化成口述歷史代代相傳,其文化意義超越地理價值,因此,模里西斯政府在2003年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成為世界文化遺產,至2008年始獲登錄。
位在非洲馬達加斯加東方的模里西斯,挾印度洋明珠的美譽,從2009年起連續三年擊敗台灣人熟知的馬爾地夫、峇里、蘇美等海島,奪下世界旅遊大獎全球冠軍海島的榮耀,吸引了全球的觀光客來此享受絕美的風景、奢華靜謐的服務,以及模里西斯人最自傲的:熱情友善的人民。
雖然祖先們種族各異,但基於承受一樣的苦難,而產生團結的情感,三百年來,他們尊重彼此的宗教與價值觀的心態,不但造就出日後寬容的民族性,也反應在對於歷史的大度,你可以在首都路易士港最重要的兵器大道上看見拉布多內總督的雕像,因為,距離法國統治三百年後的今天,模里西斯百分之六十五的國土種滿甘蔗,製糖工業仍然為他們賺取龐大的收入,與紡織、觀光業並列三大經濟命脈,所以,如果你來到模里西斯觀光,別忘了呼吸一口瀰漫全島的香甜空氣,那可是血淚織出的滋味。
文字:夏金剛(原文刊載於世界遺產雜誌四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