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三大石窟
黃建忠,古文明旅行專家,政大宗教研究所畢業。著有《朝聖與進香-以基督宗教的耶路撒冷朝聖與台灣民間宗教大甲媽祖進香為例》以及《一萬年,在路上》等古文明相關著作。半輩子浸淫於基督教、伊斯蘭世界,特別鍾情於地中海東岸的古文明世界,尤精於基督教與伊斯蘭文化。
熱愛流浪與閱讀,半輩子浸淫於地中海東岸伊斯蘭世界,進入中東超過一百趟而成為國內古文明旅行專家。黃建忠表示,旅遊是一種知性的閱讀,除了玩樂之外也需要心靈上的滿足,在宗教所的學術訓練下,對於古文明將以通盤、客觀的角度,印證旅行途中的所見所聞,讓異國風情更為鮮活立體。
要了解印度,就一定不能不了解印度教。印度歷史就等於一部宗教史演變,其他文學,藝術節慶,依宗教之演變而不同。
阿姜達石窟Ajanta caves:1983
作為歷經公元前2~公元7世紀建成的佛教石窟紀念物、到笈多王朝時(Gupta Dynasty、公元5~6世紀)最為發達、其中阿姜達壁畫和雕刻是對佛教藝術產生深遠影響的傑作。作為是開鑿于面對塔普提河支流灣曲部的丘陵中釐、由29座構成的石窟群、臨近連接印度南北部的交通要塞、隨著佛教的傳播于公元前2世紀開始發掘、建有僧侶們居住的僧院和供奉施堵坡(Stupa、佛塔)的堂。繪于壁面上的繪畫作品以佛傳為主題、是印度繪畫史上絕無僅有的傑作、其樣式自中亞經中國傳到了韓國。
艾羅拉石窟Ellora caves:1983
艾羅拉石窟是在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高崖壁上階段性開鑿而成的玄武石石窟寺院、共有34個洞穴、延伸2公里以上、是從公元600~1000年間接連不斷地開鑿而成的紀念物。這座遺跡不僅展現出獨特的藝術性創造和技術性開發、而且作為供奉佛教、婆羅門教(Brahma-nism) 、耆那教(Jainism)的聖殿、是印度寬容精神的見證。艾羅拉石窟的宗教性的構成是1~12窟為佛教石窟、歷史最為悠久、大約是5~7世紀的產物,第13~29窟為印度教(Hinduism)石窟、建成于7~9世紀,建成最晚的是教耆那教石窟、建成時間為8~10世紀。各種宗教共存於一處、可謂是件非常特別的事情、寬容的實現,艾羅拉石窟群中最好的建築物就是印度教石窟群中的16號石窟寺院。被稱為自在天神居所的這座寺院寬46米、長90米、高30米、由一座岩石雕鑿而成。從開工到竣工消耗了一個世紀以上的時間、無論是技術性來是所耗的時間都堪稱世界罕見。
艾勒方達「象島」石窟 Elephanta Caves 1987
位於安達曼海鄰近孟加拉彎的艾勒方達島上,集中了大量的印度教石窟,其中最有名的是5號窟中石刻濕婆神像,其工藝神韻精美堪稱印度教美術品的代表。石窟入口粗壯的支柱林立於寺院內的祠堂充滿印度教風格,週邊的牆壁和入口刻有琳琅滿目的雕像、神話故事等,美不勝收。
本講座採線上預約報名,請您詳細填寫下方報名表報名,以利講座變動時,聯繫通知之用途。請點選這裡報名
如需確認講座是否報名成功,請您隔天參閱報名狀況請參見現上報名人數表。線上報名人數表(請壓Ctrl+滑鼠左鍵)
⭐諮詢專線:02-2356-3667轉分機5,周一至周五09:00~18:00
如何前往講座位置:搭捷運到 善導寺站,走6號出口,出來就是紹興北街,往北平東路方向走約60公尺,遇到31巷右轉約20公尺,左側即是本大樓,請上四樓。
- 瀏覽次數: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