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市集 — 塔吉克 杜尚貝(下)

座落在市中心的杜尚貝國家博物館,外形為一座希臘式三角楣的雙層建築,進入內部必需穿上鞋套(保護木質地板),二樓展示潘治肯特古城挖掘出來,描繪粟特歌舞昇平,商業繁榮的壁畫原件,這些壁畫的顏色至今還清晣可見(關於這些千年前的壁畫可參閱潘治肯特一文)。

P1070115.jpg

P1070093.jpg

除了壁畫之外,讓我們震撼的是另一房間裡擺放的一尊泥塑雕像,這是一座13公尺長、頭部直徑達90公分,標準的佛陀涅槃(Nirvana)臥佛像,佛像臉部的表情祥和安寧,再看幾眼真覺得類似嬰兒沉睡的神情,豐潤的雙頰,飽滿的額頭,兩眼微閉,抿合的雙唇滿足而温馨的入睡,右手伸平枕住了右臉頰,從頭及腰至雙腿,左腳平放在右腳上,左腳丫伸直放在右腳丫上,身上的衣服褶痕平順的向下展開,整體給人深深熟睡的奇妙感覺。

P1070084.jpg

P1070078.jpg

P1070086.jpg

P1070082.jpg

這座臥佛被發現時斷裂為92片,經過塔吉克考古人員的細心拼湊修復,從泥塑的藝術表現形式,筆者認為這尊臥佛像受到貴霜時期犍陀羅藝術風格的影響,透露出中亞特有的藝術風格。這座國家博物館裡當然還陳列有其它的陶製品,但是潘治肯特出土的粟特壁畫原件,與這尊臥佛就已讓我們對塔吉克過去豐富的文化,充滿了好奇與驚喜。

P1070079.jpg

塔吉克人是中亞古老的民族之一,歷史上不同民族相互融合過程之中,塔吉克人最大程度保存了人種學與語言學上的主體性。人種學上塔吉克人歸屬於東伊朗人,有別於伊朗的西伊朗人;東、西伊朗人都屬於伊朗族(印歐人種的一支),但各自獨立發展,有自己歷史與文化上的定位。語言學上同屬伊朗語(印歐-印度伊朗語系),從最偉大的詩人菲爾多西(被西方學者稱讚為成就媲美莎士比亞)的著作《帝王記》可以發現其共通性。

居住在撒馬爾罕、布哈拉、赫拉特、巴爾赫的稱為「平原塔吉克人」,居住在帕米爾,興都庫什山一帶的稱作「高山塔吉克人」;平原塔吉克人從事耕種,高山塔吉克人從事畜牧。現今塔吉克人可以分成三個區域,北部的索格德人區,東北部的費爾干納人區,南部的托哈人區。照塔吉克人的說法,塔吉克人指的是住在中亞,帕米爾,阿富汗,使用伊朗語,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在這裡特別強調是操伊朗語系的居民。此地中亞居民在長期的交往,通婚融合相處中形成共同的民族趨勢、地域語言、文化、價值觀,對土地情感的依賴,民族的認知;在薩曼尼王朝時期確立為塔吉克民族。

由烏茲別克的撒馬爾罕前往塔吉克的杜尚貝,地圖上看來不到300公里,千萬不要以台灣的公路觀念來計算時間,心理要先有準備,這將是「長長的一日」。2008年4月,此公路尚在整建中,由中國工程隊負責,可以看到不少工人,工程車、鏟雪車、維修設備車,穿梭不息,努力勤奮的修建此一「漫長而瑰麗」的公路,我們正在穿越「帕米爾高原」。西元1273年馬可波羅(Marco Polo)穿越此山脈之後在《東方見聞記》裡曾經如此描述:「連綿的山脈一座接著一座,當你最後抵達以你的能力所能到達之處,你會假定周遭的山峰會是世界上最高的地方,山的高度是如此的巨大,以致於在高峰上看不到鳥類飛行,住在這裏的部落野蠻而未受開化,不能對事物作出決定,崇拜偶像,他們靠殺死動物謀取食物並穿他們的毛皮。」(馬可波羅描述的崇拜偶像,指的就是佛教徒)。有幸相會,彼此互相鼓勵,並互相祝福,從此這裡不僅僅是地理課本上的名詞,(古書上說的蔥嶺就是帕米爾高原)而是自己旅遊歷程中的見証。

P1070046.jpg

P107015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