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響II

最後一天在米蘭Duomo大教堂前大家聚集,暗信每人心中都有一種承諾,針對未來個人的行程都有一股熱情,應該是來自義大利文化藝術的憧憬,繼續分享這位大一新鮮人同學的心聲,同學們,加油!Forza Ragazzi!

米開朗基羅的耗費四年建的西斯汀禮拜堂,壯麗之美,使本人哭了兩回!曾經,課本上的創世紀,如今,成為仰望的距離,筆墨難言的感動,以沉默款款道盡。研究表示,有種疾病稱作---斯當達爾症候群,是多數人對聖彼得教堂和梵蒂岡美術館豐富藏量的反應,這趟出走我便染疾,久久不得痊癒。長期的工作使米氏比同齡的人年邁,而他也造就了西洋藝術史上的一大奇蹟,絕倫的天分充分展現了成果,有幸見到真跡,死而無憾!

Pompei: 在《玩藝義大利》一書中: 「火山灰下的建築和雕像,娓娓道出希臘的思想和神話的敘述,古老的智慧結晶持續薰陶著羅馬帝國,唯心唯物的思考結構譜出了西方文明思想的卡農,成為文明的基礎養分。」多元意識,歷史和當代比鄰,因為有了人的擬像存在,城市的生活細節亦隨著建築殘骸有了交代,龐貝城於是有了溫度。

Barque巴洛克面面觀:
因為版面有限我以幾句話概略: 空間、時間、光線,以前所未見的優雅方式呈現,介於現實與非現實的兩個極端,即為一種理性和靈性的互相衝突。小朋友聽聽就好!天主教克服了十六世紀新教的挑戰,在一次以傳教、殉道的圖像來鞏固宗教信仰,產生了後期的祭壇畫。宗教信仰仍以最後一線曙光發出燃燒藝術創作光芒。喬托Giotto首次嘗試透視空間感,打破僵硬的宗教肖像,人物使有情緒,聖方濟各教堂內的壁畫使人震懾,地下陵墓的莊重感令人動容,合掌的信徒,歲月默默、與安詳的旋律交會。

Colosseum(競技場)重現歷史,那段激憤的觀眾、霸氣的君王、銳器的鬥士、是血的困獸,腥風血雨一再上演,滿谷冤魂、歷史的悲歌讓人充滿敬畏。執行長說道:「踏入古蹟,能注入歷史的活水,重新點燃灰燼。」

歐洲靈性心理學的導師—Piero Ferrucci(目前居住佛羅倫斯)在 Beauty and the soul中說道:「美的存在足以讓我們再度以孩子似的眼光打量四周,只要稍稍留意,就能找到它、享受它。美為我們帶來救贖。」造訪義大利,親自走一趟歷史的錯置,沿途,廣場上紛飛的鴿子,慵懶酣睡的情侶,海潮拍打船身的聲音,悠揚的鐘聲、如夢似幻的美景和不朽的歷史扉頁,關於義大利一切都幻化為我底心最美的詩篇。 TO BE CONTINU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