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程-大絲路風雲再起
旅行帶給生命美好
林婉美
隨著青藏鐵路開通,中國除了完全掌握西藏,也給印度帶來莫大的威脅,未來更有可能重振「漢唐雄風」。不久前在新聞上已經看到中亞與中國將洽談合作重振絲路,長達一萬公里、約有一半路程是在中國境內的大絲路(The Great Silk Road),青藏鐵路開通之後,如果中國與當年絲路所經國家開創新關係,收獲豈止於沿途蘊藏豐富的油氣而已?
西藏這塊地球表面最高的雪域,在人類心目中,無論是探險家、旅行家、佛教徒、登山者、攝影家...一直是最浪漫與神秘的土地,而青藏高原上也有一條絲路支道,稱為「唐蕃古道」。
此一古道東段自長安經鳳翔,過秦州、渭州、臨洮、河州,渡黃河至鄯州(樂都)再到鄯城(西寧);西段由鄯城西行,過西石峽到湟源,沿西南行經藥水峽到赤岭(日月山),通過恰人恰切入吉草原,進入通天河畔,轉行邊藏溝,經唐古拉山脈的查午拉山口,再越過崇山峻嶺進入藏北門戶那曲,過羊八井以至拉薩。
絲路還有一條支道從雲南至西藏,又稱「茶馬古道」。這條路自雲南、四川運送磚茶至西藏,再向西延伸,將藏區當時的主要產品麝香輸出到羅馬,因此這段路也稱「麝香之路」。
釐清大絲路的路線、與同好分享走完大絲路的壯舉,是我旅行到約旦佩特拉所興起的念頭。當時聽導遊提及位於岩洞內、距離海邊300多公里的佩特拉是海上絲路的重鎮時,心中不禁感到一陣疑惑:為什麼海上絲路不在海邊,而是在岩洞裡?
隨著想要全覽絲路、報導絲路的聯想,我那羈絆在都市叢林的心思,飛向了那無垠的大地與海洋,腦海中也迴盪起喜多郎所譜寫的「絲路組曲」。
青藏鐵路開通後,大絲路話題再起,我也再次策劃要走遍大絲路的行程,然而中東戰爭又起,美索不達米亞平原這一段暫時無法進行,因此又將腳步放慢了下來,但是我深信,暢遊絲路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策劃中的大絲路之旅可以分成幾個部分,從中國的西安(長安)出發,西線經過武威、張掖、酒泉、敦煌,由天山南北路進印度;東線由西安經洛陽、河北、東北入朝鮮半島,過慶州入日本,再經九州到達奈良。
此外還有草原絲綢之路,就是從新疆越過阿爾泰山,經西伯利亞葉尼塞河流域等地,越鹹海、裏海以北的草原,穿過黑海北部抵達巴爾幹半島諸國,再取陸路到羅馬,最後經海路到北非(突尼西亞、利比亞)。
另一條南方絲綢之路是取道古益州永昌郡,出怒山、高黎貢山等,經緬甸曼德勒等地,西入印度阿薩姆,再到中印度諸地。
海上絲路則由泉州出海,沿中南半島南下,轉經麻六甲海峽,抵印度次大陸,再經阿拉伯半島入紅海,直抵蘇尹士與埃及。海上絲綢之路因為兼運南洋地區出產的香料,所以也稱作香料之路。
以當今的政治地理來看,大絲路的重點國家包括東北亞的日本、中國;中亞的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等五國,以布哈拉、撒馬爾罕為中繼站;南亞的印度;中東的伊拉克、伊朗、敘利亞、約旦等地;高加索部分的亞塞拜然、喬治亞、亞美尼亞一帶;西亞的土耳其;歐洲的義大利、法國;以及非洲的埃及、突尼西亞等。
絲路是古代最重要的東西聯絡道路,絲綢也是古代貿易道路上最出名的商品,但以絲綢為代表的古代貿易之路,還包括玉石之路、海上絲綢之路、西南絲綢之路、瓷器之路、沙漠之路、駱駝商隊之路...等等,名稱雖有不同,但都是古代各大文化區域之間的貿易要道。
絲綢之路,實際上是文化區域與文化區域之間的交通路線網,從陸路到海洋,戈壁到綠州,鄉間至城市,分布廣泛。絲綢之路的功能不僅在交通運輸,更促成了不同文化、宗教、傳統習俗與自然科學的交會、對立、對話與融合。
研究絲路史也等於是研究當年的世界史。絲綢之路已存在四、五千年,一直默默扮演著自己的角色,直到普魯士人李希托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s, 1833-1905)率先提出「絲綢之路」的名稱之後才廣為人知。
李希托芬於1860年隨德國經濟代表團前往中國考察,在他死後陸續出版的五本巨著《中國旅行記1877-1912》裡,提及中國經西域與希臘-羅馬社會的交通路線時首次稱此段路為「絲綢之路」,此後這一名詞才開始流行起來,「絲路」也逐漸變成大家廣為接受使用的名詞。
其後,「海上絲綢之路」也隨著法國東方學者菲利奧札(Jean Filliozat, 1906-1982)對海陸交通史的研究而名聲大噪。
中國的絲織業已有四、五千年歷史,自從絲綢成為出口品之後,人們就將原來即已存在的道路(例如玉之路)銜接起來,成為以絲綢為主要貨物的運輸道路。
絲綢對古中國是如此重要,以致在約五千個漢語通用字中,有230多個字以「系」為部首,其中包括「紙」與許多國樂樂器的名稱。相傳絲的發明者是漢民族共祖黃帝的配偶嫘祖,嫘祖的名字中,祖為祖先,嫘字則由「女」、「田」、「糸」組成,故嫘祖的意思就是「絲田的女祖」,由此可見絲綢在中國人心目中的重要性。
隨著絲綢之路與茶馬之路,茶也被傳到全世界。目前全世界「茶」的發音不是cha就是de(如英文的變音tea),正是中國茶廣泛傳播的證明。
西漢時張騫通西域,東漢時班超平定西域,表示早經開通的西域絲綢之路從此更加安定暢通。絲綢是中國的特產,常作為饋贈禮品,也用來支付官吏的俸祿或用以犒賞臣民的特殊功勞。絲綢和黃金一樣適於儲存,人們也用絲綢作為價值的度量單位,如同黃金一般。
絲綢為國庫帶來可觀的利潤,當然也是管制的商品。中國一直嚴守著養蠶與蠶絲的秘密,禁止把蠶卵和蠶繭帶到中國以外,違者處以死刑。此秘密一直守到五世紀,于闐國的君主娶到漢族公主之後,養蠶與蠶繭繅絲的秘密才終於洩露。
除去絲、茶、香料等的貿易外,許多歷史人物也因為不同原因走上聯絡東西文化的道路。歷史上的亞歷山大東征、羅馬帝國兼併亞洲西部、唐朝玄奘赴印度(身毒)取經、成吉思汗西征、馬可孛羅遊歷東方、中亞帝國帖木兒大帝進行的征服等等,在在都是利用既有的絲路大道。明朝的三寶太監鄭和下南洋,依循的路線也是南方海上絲路,他利用季風與貿易風到達阿拉伯半島與東非,終於完成宣揚國威的任務。
絲路從陸上走到海上,涵蓋的面積如此遼闊,已不能用單純的「路」或「交通」、「運輸」來完整描述,絲路也有文化的、社會的、宗教的、科技的、國防的多元功能。
古往今來經由這一套道路系統,進行著人類文化全方位的傳遞與交融,絲路的便捷使人類孕育出燦爛的文明,這條東西文化交流的大動脈,猶如一條彩帶,將古代亞洲、歐洲和非洲古文明聯結在一起,數不清的劃時代發明與創造,以及對世界產生深刻影響的思想觀念,都沿著絲路浩浩蕩蕩地傳播交匯。
它繁榮興盛了幾千年,長達幾萬里,從中國一直通到歐洲,經過沿途無數國家民族的興興衰衰,穿過時空使人類互通有無,充實了人類的精神和物質,也豐富了生活和文化內容。
不談印度,就無法真正了解絲路。中國到印度的絲路,是中國絲路最重要的一環,即使把後來海上絲路的興起與原有的陸上絲路都納入考量,印度依然是古代最大的商品集散地與轉運站,西方世界對香料出自印度的想法即由此而來。
試想亞歷山大東征何以非到印度不可?他有非到達海的那一邊不可的理由嗎?當然有。印度在亞歷山大時代或之前,對希臘人來說都代表著富饒的黃金與香料,是一個充滿誘惑的寶藏之地—這是亞歷山大時代人們對印度的看法,也是當時的世界觀。
1492年,偉大的探險家哥倫布航行到中美洲,把當地的土著稱作印地安人,而印地安人即是「印度人」的變音。從亞歷山大到哥倫布的1800年間,西方人對印度的觀念與嚮往都沒有什麼改變,可見絲路上的財富一直是西方人迷戀憧憬的對象,也是西方人探索東方的原動力。
隨著近代海陸交通與科技的發達,時移勢遷,絲路雖然不再顯得那麼重要了,然而,絲路過去的輝煌貢獻神秘而瑰麗,引人遐思無限,讓我們無論如何也無法忘卻,這個吸引力歷久而彌新,於是絲路現在又逐漸成為旅遊人與考古學者絡繹於途的新寶地。
教科書上敘述的張騫通西域(約西元前139年),讓許多人以為西域的絲路是從張騫時代才開始,但就在不久前的2000年,法國考古隊在古埃及王朝(約西元前1100年)的公主木乃伊身上找到絲織的陪葬品——這使絲綢之路的存在又被往前推溯了將近1000年!
海上絲路的興起可上溯至西元前二世紀來自希臘的商人,之後來自佩特拉的羅馬商隊(西元前一世紀),就從紅海揚帆至印度的港口與印度商人做生意。海上絲路的興起可避免陸上絲路交貨的不確定性,因陸上絲路治安不靖、土匪出沒,運輸風險大為提高。一旦掌握了印度洋季風的知識,時機得宜、航行於埃利特里亞海(現印度洋)的貿易反而更有把握。
如此一來,不但商品的數量大為提高,而且能夠預測貨物到達的時間,海路的優勢既起,陸上絲路堆然繼續存在,但競爭已不可免,而海上絲路後來形成了所謂的香料航線。
海上絲路的興起,帶動了敘利亞帕米拉城的進一步發展,帕米拉為敘利亞的沙漠綠洲,離幼發拉底河約200公里,控制著東西方的通商要道。陸上絲路平靜安全時,這裡是沙漠中美索不達米亞通向地中海的必經之地(因帕米拉的水泉),這條道路通向安息(波斯),通達印度北部、西域與中國。
當陸上絲路因治安而受阻時,這條路穿過幼發拉底河到達底格里斯河的港口斯帕西努-查拉克斯(Spasinou-chorax),再到達波斯灣,由波斯灣航行進入印度洋至印度港口,因此帕米拉成為海上絲路與陸上絲路在這個地區的交匯點,帕米拉也聚集了大量的財富。
對羅馬帝國來說,帕米拉原來只不過是異國商品的屯積站與結盟國,但她由羅馬掌控,總比商品控制在安息(波斯)人的手裡、出高價還不一定能拿得到要好,起碼結盟國有互助的義務,當然,最後羅馬帝國還是非攻下帕米拉不可,歷史的演變常出人意料之外,這只能說是帕米拉的宿命。
另外一個也因海上絲路而興起的城市,是後來成為絲路重鎮的佩特拉(Petra,約旦境內),她曾在人類的記憶中缺席了700年,從西元1280年後佩特拉即消失,直到十九世紀末才又被探索出來。
佩特拉是海上絲路的終點之一,這條大道溝通了紅海與印度洋之間的貿易,是控制印度貨物輸往地中海的樞紐。佩特拉向北的道路可連結到帕米拉,使兩個城市的貨物可以互通有無。
隨著對絲綢之路的嚮往,駱駝、趕路、風雪、嚴寒、酷暑、鈴聲、月夜、飢渴、疲憊、熱湯、溫暖、休憩、希望、生活、離家三千里、異鄉、歸鄉、回鄉、故鄉...等等記憶瞬間佔據了心房。
我們用最便捷的現代交通工具拜訪重要的絲路,將整個大絲路規劃成十個行程,邀集適當的導遊與同好共襄盛舉。
未來我們還將探訪更多的絲路地區與國家,希望不斷有更多的同好參與。
- 瀏覽次數:13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