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石油,敗也石油-伊朗國王巴勒維的命運

石油在20世紀可謂是扮演了多重的角色:石油的政治威力讓受力國感到了石油武器的威力,石油的經濟力量讓一貧如洗的國度搖身一變成為地區強國,石油的軍事聲威讓一些國家乘著石油的波濤走到了勝利的彼岸,石油的動力作用讓這個世界飛速運轉,石油的化學功能使得現代文明生活多姿多彩。然而,它既成就了一些人的豐功偉績,也葬送了一些人的身家性命。伊朗的前國王巴勒維就是飲盡了石油帶來的酸甜苦辣人間百味的典型代表。

20世紀60年代前,伊朗是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人均收入不到300美元。22歲的巴勒維國王從父親手裡接過了一個貧窮的國家。這個出生在歐洲受西方文化影響長大的年輕人在鞏固了自己的政權後,發誓要讓伊朗躋身於世界最發達國家的行列。豐厚的石油美元助長了他的野心,於是瘋狂的現代化開始了。最初的絢麗的成就造就了巴列維國王六七十年代的輝煌。伊朗著名城市阿赫瓦茲往南120公里聳立著世界上最大的阿巴丹煉油廠,從方圓300公里的油田開始,輸油管道越高山、穿峽谷、沉大海通往哈爾克島。在那裡,世界上五大洲的油輪正等待著裝運石油,阿巴丹使伊朗成為世界上第四大產油國和第二石油出口大國,使國家獲得大約200億美元的收入。伊朗經濟從1950年代末開始迅速發展,1960年代出現經濟奇跡,這首先得益于石油美元。

1959-1960年度,伊朗石油工業的產值大約是3.7億美元,1968-1969年度達到11億美元。此後扶搖直上,1972年達24億美元,1974年達174億美元,1975年估計達到200億美元。政府用這些錢大量投資工業,推動經濟飛速增長。在1959-1960年度和1970-1971年度間,國民生產總值從38億美元猛增到107億美元,即增長181%,年平均增長率接近10%。此後經濟發展勢頭更猛,1972-1973年度國民生產總值增長20.8%,1973-1974年度增長47.3%,1974-1975年度增長70.7%,也就是說,這三個財政年度中,國民生產總值翻了3.7倍。這是難以想像的奇跡!國民總收入增長速度也非常快,這三個年度分別為20%、34%和42%。工業是巴列維經濟發展計畫的支撐點。在第三個經濟發展計畫(1963~1967年)期間,工業增值率達到年平均12.7%;第四個發展計畫(1968~1972年)期間達到15.2%;第五個發展計畫(1973~1978年)的預定指標是20%,其完成情況超過預定數。在他的領導下,經濟迅速增長,短短十幾年,國內的GDP就達了人均16500美元,伊朗大踏步進入了發達國家行列。

總之,伊朗的工業發展速度是驚人的,引起全世界的廣泛關注。研究者們一致承認:1960年以後工業在伊朗的增長速度之大,幾乎在歷史上舉世無雙。1970年代初,伊朗成為世界上第九個最富的國家。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伊朗也成為軍事大國。1954年,伊朗軍費開支僅7800萬美元,1974年躍增至36.8億,3年之後竟達到94億美元!軍費開支占政府預算的1/3,國民生產總值的9%以上。伊朗不僅建立了強大的陸軍和現代化的空軍,並準備組建遠洋海軍,還擁有最先進的雷達、中短程各式導彈、坦克和大炮,其空軍的裝備也是世界上一流的。剛研製出來的美制飛機還沒有裝備美國空軍,伊朗空軍竟已經有了。巴勒維王朝不僅以豐厚的石油美元為國家的工業化注入活力,使伊朗成為中東一枝獨秀的經濟強國,而且還武裝起一支在中東傲視群雄﹑無人敢小視的軍事力量。

P1060359.JPG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1971年10月伊朗國王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慶祝2500年前建立波斯帝國的盛會,為此在古波斯帝國首都的遺址上架起3座巨大的帳篷和59座稍小的帳篷迎接來自世界各地的達官顯要。美國時代雜誌稱之為“整個歷史上最盛大的狂歡會之一”。參加慶典的有:蘇聯部長會議主席、美國副總統、南斯拉夫鐵托元帥、20位國王和酋長、5位王后、21位王子和公主,還有14位總統、3位副總統、3位總理、2位外交部長。在整個典禮的過程中集中體現的就是現在的國王是波斯王居魯士的傳人上帝的指定人,他現在是一個擁有財富﹑權力和自豪的人,是萬眾矚目的人,是中東舞臺乃至世界舞臺上的關鍵角色。

然而,這終究給伊朗帶來了什麼?巴勒維國王的命運最終走向何方?

現代化過程是一個傳統性不斷削弱和現代性不斷增強的過程。每個社會的傳統性內部都有發展出現代性的可能,現代化是傳統的制度和價值觀念在功能上對現代性的要求不斷適應的過程。就是在這樣一個劇烈的變動過程中伊朗的現代化迷失了方向。進入20世紀70年代中期,伊朗出現了全國性的經濟混亂以及社會和政治緊張。

20世紀70年代後期發生在伊朗的一波又一波的示威抗議活動,迫使巴列維國王五易內閣,但終究沒有能挽救他垮臺的命運。越來越多的人舉行罷工,其中包括石油工業的技術人員。伊朗的石油工業處於日益嚴重的混亂狀態。以前伊朗石油日產量為550萬桶,其中450萬桶用於出口,其餘供國內消費。到了1978年11月初,出口量已減少到每天不足100萬桶,30艘油輪依次在哈爾克島的裝貨設施處排隊等待裝油,但那裡缺乏石油,而此時冬季的石油需求旺季剛剛開始。

伊朗的穩定取決於石油的收入,這是整個國家的收入基礎。於是,伊朗國家石油公司的負責人到南方的油田謀求同罷工石油工人對話,但遭到了工人們的拒絕,罷工再次控制了產油區,石油的生產量迅速減少。到了12月25日耶誕節這一天,伊朗的石油出口完全停止,歐洲的石油現貨價格猛漲到比官方價格高出10%~20%,石油的減產還使伊朗國內石油供應落空。在德黑蘭,人們排起了長隊,以取得少量配額的汽油和標準烹飪燃料的煤油,軍人朝天開槍維持秩序,石油工人拒絕向軍方提供任何石油產品使部隊無法調動,最後一艘美國油輪駛向伊朗以提供它繼續的燃料。這本身就是一個極大的諷刺:一個產油大國需要進口石油!

1979年1月8日,巴勒維國王帶著落寞和淒涼,帶著一小匣伊朗的泥土乘飛機離開了。國王離開的消息一經公佈,德黑蘭隨即成為歡騰的海洋,人們載歌載舞歡呼不已,風光一時曾頤指氣使的巴勒維王朝和它的時代消亡了!

解曉燕 2009-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