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蒙古國地圖/旅遊地圖/國旗/國徽/總統

蒙古國(蒙古語:Монгол улс),通稱蒙古,是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北、俄羅斯聯邦以南被中、俄兩國包圍的一個亞洲內陸國家。蒙古雖然不與哈薩克邊境接壤,但其最西點到哈薩克的最東端只有38公里。首都及全國最大城市為烏蘭巴托(佔全國總人口的45%)。原名蒙古人民共和國。蒙古的政治制度是議會制共和國。

蒙古族的祖先自古以來聚居在勒拿河流域、葉尼塞河流域及廣袤的蒙古高原上。古匈奴及鮮卑的部分後代經過多個世紀的演變逐漸形成蒙古民族。13世紀初,蒙古人成吉思汗統一蒙古民族,之後通過戰爭擴張建立了一個版圖橫跨歐亞大陸的強大蒙古帝國。帝國分崩離析之後在蒙古高原之外的蒙古人逐漸當地同化。

清朝時蒙古屬於大清帝國,其中漠北蒙古於稱喀爾喀蒙古,設烏里雅蘇臺將軍轄區(省級行政區)。東面臨近黑龍江將軍轄地,西端至阿爾泰山連接新疆,南邊到達翰海與漠南蒙古相連,北面與俄羅斯接壤。《大清會典》曾把喀爾喀叫外蒙古。外蒙古有四部:土謝圖部(20旗),車臣部(23旗),扎薩克圖部(19旗),賽音諾顏部(24旗)。

隨著清朝的瓦解,中華民國建立後,外蒙古於1921年7月11日宣布獨立。1924年,外蒙古在蘇聯的支持下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國」。1945年,其獨立得到包括中華民國在內的國際社會的公認,之後中華民國否認其獨立地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49年10月16日和蒙古人民共和國建交,承認外蒙古獨立。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自2002年9月1日起和蒙古國互設貿易經濟代表處,給予蒙古國事實上的承認。目前台灣市面上所發售的中國地圖和世界地圖,均已將外蒙古排除在中國之外作為獨立國家標示,教科書亦然。包含外蒙古在內的「中華民國全圖」(俗稱「秋海棠」)則已相當罕見。

1992年2月12日,蒙古人民共和國改國名為蒙古國,並更改國旗國徽,宣布放棄社會主義,實行多黨制。

800px-Elbegdorj-2.jpg

現任總統:查希亞·額勒貝格道爾吉

800px-Flag_of_Mongolia_svg.png

540px-State_emblem_of_Mongolia_svg.png

來自:維基百科
參考行程:陳國瀚-蒙古國自然文化瑰寶全覽18日

蒙古簽証

申請蒙古簽證請參考如下資料:
2003 年 2 月 17 日蒙古在台灣設立代表處(駐台北烏蘭巴托貿易經濟代表處),地址:台北市基隆路一段333號國貿大樓11樓1112室,聯絡電話:02-27229740 及傳真:02-27229745,現任代表為恩和先生,赴蒙國人可事先前往該處申辦簽證,所需基本文件為護照、簽證申請表、邀請函及兩吋照片一張,費用為40美元,須 3 個工作天,收發件時間為週一至週五上午 9 時至 12 時及下午 2 時至 5 時。

概述

01(外)蒙古國地圖.jpg

蒙古領土面積為156.65萬平方公里,是亞洲中部的內陸國家,地處蒙古高原。北與俄羅斯為鄰,東、南、西三面與中國有長達4670公里的邊界線。西部、北部和中部多為山地,東部為丘陵和平原,有一馬平川的天然牧場,南部是戈壁沙漠。山地間多溪流、湖泊,主要河流為色楞格河及其支流鄂爾渾河。境內有大小湖泊3000多個,總面積達1.5萬餘平方公里。屬典型的大陸型氣候。冬季最低氣溫可至-40℃,夏季最高氣溫達35℃。

蒙古是一個地廣人稀的草原之國,平均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5人。人口以喀爾喀蒙古族為主,約佔全國人口的80%,此外還有哈薩克族、杜爾伯特、巴雅特、布裏亞特等15個少數民族等。過去大約40%的人口居住在鄉下,20世紀90年代以來城市居民佔總人口的80%,其中生活在烏蘭巴托的居民佔全國居民總數的1/4。農業人口主要由飼養牲畜的遊牧民組成。語言主要為喀爾喀蒙古語。居民主要信奉喇嘛教,喇嘛教為國教。還有一些居民信奉土著黃教和伊斯蘭教。

交通

和烏蘭巴托市通航的城市有北京、呼和浩特、大阪、東京、首爾、柏林、莫斯科和伊爾庫次克。國際航班有MIAT (蒙古航空公司) 、Aeroflot (俄國航空公司)、Korean air(韓國航空)和Air China(中國航空公司)。在夏季, MIAT增加香港和新加坡航線; 並且日本航空公司(JAL) 和全日空(ANA)增加航班。

首都機場名稱為成吉思汗機場,在烏蘭巴托西南18 公里處。
蒙古航空公司MIAT的縮寫是OM,中國航空公司Air China的縮寫為CA。

蒙古交通狀況較差,路況不佳。車輛較多,堵車現象頻繁,交通事故時有發生,週六周日情況稍好。在蒙行車應事先瞭解清楚其交通規則和道路狀況,行車中自覺嚴格遵守規定,以維護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財產安全。外出需有翻譯人員陪同,以避免由於交流困難而產生誤會。外出旅行時,對目的地和所行道路路況應有一定瞭解。由於蒙基礎設施較差,有些路段為事故多發路段,需特別小心。需有翻譯人員陪同,便於在車況不良、迷路等問題發生時尋求幫助。外出時不要隨身攜帶大量現金及貴重物品,常備物品需帶齊,儘量結伴而行,避免獨立行動。烏蘭巴托至達爾汗、額爾登特或蘇赫巴托、阿勒坦布拉格市公路路況較好。

歷史

蒙古國原稱外蒙古或喀爾喀蒙古。蒙古民族有數千年的歷史。西元13世紀初,成吉思汗統一大漠南北各部落,建立統一的蒙古汗國。1279 -1368年建立元朝。1911年12月蒙古王公在沙俄支持下宣佈“自治”。1919年放棄“自治”。1921年蒙古人民革命成功,同年7月11日成立了君主立憲政府。1924年11月26日廢除君主立憲,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國(The People's Republic of Mongolia)。1945年2月,英、美、蘇三國首腦雅爾達會議規定,“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現狀須予維持”,並以此作為蘇參加對日作戰的條件之一。1946年1月5日,當時的中國政府承認外蒙古獨立。1992年2月改名為“蒙古國”。

文化
蒙古牧民為了抵抗嚴寒,經常使用肥肉和高脂肪的食品來保持自己溫暖和健康。如果你到了牧民家他們會熱情的給你們提供上述食品,既使有些看起來引不起食欲, 但為了取樂于主人,您還是嘗試一點為好。

蒙古最具有代表的傳統佳餚是名叫“皓勒皓客”的烤肉,其做法非常獨特,是將石頭燒紅後放入鋁合金罐中將羊肉烤熟,只放水和鹽土豆洋蔥胡蘿蔔,味道很地道。“包得克”是另一種著名的烤肉,它是將剛剛獵殺的旱獺從頸部將內臟掏空, 然後將燒紅的岩石安置入皮囊內,隨後將皮囊在脖子處縫合並至入火中燒烤,待毛全部燒焦後便可食用。在牧民慶祝節日和迎接客人時會做上述兩種食品。

蒙古人最喜歡喝的是咸牛奶茶, 牧民還會用他們自己獨特家釀辦法釀製成成為“埃勒克”的馬奶酒,酒精含量大約3%,許多牧民還會將牛奶蒸餾加工成名叫“西密埃勒赫”的奶酒,酒精含量到大約12%,喝多了非常上頭。

蒙古乳製品非常豐富,有犛牛、牛、綿羊、山羊和駱駝等,數量和品種非常之多,奶和優酪乳、各種各樣的乳酪和凝乳組成各種各樣不為人所知的白色食物,因此白色被遊牧人民認為是運氣的顏色。雖然許多動物油脂、被發酵的牛奶和它提供了生計的咸牛奶茶不是一個普遍的節食者選擇, 但它們能量和營養滋養了幾個世紀的遊牧人。

蒙古人認為非肉食者是不會生存的,因此在這裏佛教徒也是可以吃肉的。動物的每個部份都會被使用,或吃或使用為衣物或覆蓋物。夏季牧民不喜歡屠殺動物,因為在這些季節期間動物比較消瘦。

蒙古族風味美食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生計。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是他們日常生活最喜歡的飲料食品和待客佳餚;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馬壯,是釀制馬奶酒的季節。勤勞的蒙古族婦女將馬奶收貯於皮囊中,加以攪拌,數日後便乳脂分離,發酵成酒。隨著科學的發達,生活的繁榮,蒙古人釀制馬奶酒的工藝日益精湛完善,不僅有簡單的發酵法,還出現了釀制烈性奶酒的蒸餾法。六蒸六釀後的奶酒方為上品。

馬奶酒性慍,有驅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稱為紫玉漿、元玉漿,是“蒙古八珍”之一。曾為元朝宮廷和蒙古貴族府第的主要飲料。忽必烈還常把它盛在珍貴的金碗裏,犒賞有功之臣。

“手扒肉”是蒙古人傳統的食肉方法之一。做法是將肥嫩的綿羊開膛破肚,剝皮去內臟洗淨,去頭蹄,再將整羊卸成若干大塊,放入白水中清煮,待水滾肉熟即取出,置於大盤中上桌,大家各執蒙古刀大塊大塊地割肉,用手抓著吃,或手持帶骨肉啃肉吃。因不用筷子,用手扒食而得名。

斟酒敬客,吃手扒肉,是草原牧人表達對客人的敬重和愛戴。當你踏上草原,走進蒙古包後,熱情好客的蒙古人便會將馬奶酒之類的草原美酒斟在銀碗或金杯中,托在長長的哈達上,唱起動人的祝酒歌,款待遠方的貴客,以表達自己的誠摯之情。這時,客人理應隨即接住酒,然後能飲則飲,不能飲品嘗少許,便可將酒歸還主人。若是推推讓讓,拉拉扯扯,不喝酒,就會被認為是瞧不起主人,不願以誠相見等等。主人的滿腔熱情,常常使客人產生難別之情,眷戀之感。

最佳旅遊時間

蒙古屬典型的大陸型氣候,早晚溫差大,冬季最低氣溫可至-40℃,夏季最高氣溫達35℃。蒙古春季(五至六月)較短,一直到五月中旬方才天氣轉暖,樹木發芽,草原變綠。夏季(七至八月)晝熱夜涼,紫外線強,游沙漠地區尤為如此,陰雨天和夜晚時天氣會驟然變涼。秋季(九至十月)天氣變幻無常,有可能突然變冷,甚至下雪。冬季(十一至四月)天寒地凍,漫長的冬天幾乎每天都在飄雪,最冷時可達攝氏零下四十度。

7月上旬蒙古國家北部的天氣為最佳,並且有蒙古傳統的最隆重的那達慕節日,但這個月份也是交通運輸的高峰,機票和旅店需要提前預定。
6月和9月是令人比較愉快的時間,因為遊客比較適量。
9月和10月最適合到戈壁沙漠地區參觀而不會被烤成麵包。
在10月中旬和5月中旬,你也有可能會遇到突來的暴風雪和寒流。

節日

春節:
過春節,蒙古族人民叫做“大年”。古時候,將春節稱為“白節”。如今,人們將農曆正月叫做“白月”。原來,蒙古族人以“白”為吉祥。據說與日常飲用潔白的奶食有關,包含著恭賀新春、吉祥如意之意。“白月”也是人們相互交往聚會的時節。節前,人們要做件好看的蒙古袍,備下羊肉和各種乳製品,加上幾壇上好的美酒,然後開始“調馬”。除夕,闔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午夜,開始飲酒進餐,按常規要多吃多喝一些。除夕人們還紛紛地向長輩人敬“辭歲酒”,圍坐吃餃子,俗稱“黃饃饃”或“餛飩”,耍“嘎拉卡”(下棋),還要聽藝人說書,通宵不眠,沉醉在歡樂之中。初一,一大早身著各色服裝的男女,跨上早已調好的駿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鎮),挨個地串蒙古包。串包中,先要給長輩叩頭祝願,接著主人家的女婿為前來串包的客人敬酒,習慣上這種敬酒每敬必喝,有的還邊歌邊舞,串包男女利用這個機會賽馬,尤其是青年男女各不相讓,他們大都以“浩特”之間距離為比賽距離,開始男女追逐。

國慶日-那達慕:
1921年蒙古人民革命党領導的人民革命取得勝利,7月10日,在庫倫(今烏蘭巴托)成立君主立憲政府。後定其次日定為國慶日,即7月11日。1997年6月13日,蒙古國中央委員會第三次會議決定將蒙國慶日易名為“那達慕”。
“那達慕”蒙語意為遊戲或者娛樂,原指蒙古民族歷史悠久的“男子三競技”(摔跤、賽馬和射箭),現指一種按著古老的傳統方式舉行的集體娛樂活動,富有濃郁的民族特點。1922年起,定期在每年的7月11日舉行,成為蒙古國慶活動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
“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在蒙古族人民物質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讚賞的射箭,有爭強鬥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大會召開前,男女老少乘車騎馬,穿著節日的盛裝,不顧路途遙遠,都來參加比賽和參觀。大會第一項一般是摔跤比賽,摔跤手腳登高筒馬靴,下身穿寬大的綢緞摔跤褲,上身穿“昭得格”(一種皮革制的坎肩),在脖頸上圍有五彩繽紛的飾物“江戈”,仿古代騎士跨著大步,繞場一周。賽馬也是大會上重要的活動之一。比賽開始,騎手們一字排開,個個紮著彩色腰帶,頭纏彩巾,洋溢著青春的活力。賽馬的起點和終點插著各種鮮豔的彩旗,只等號角長鳴,騎手們便紛紛飛身上鞍,揚鞭策馬,一時紅巾飛舞,如箭矢齊發。先到達終點者,成為草原上最受人讚譽的健兒。射箭比賽也吸引著眾多牧民。技藝高超者可百發百中,贏得觀眾的陣陣喝彩。“那達慕”大會又是農牧物資交易會。除了工業和農副產品外,還有具有民族特色的飲食,如牛羊肉及其熏幹製品、乳酪、奶幹、奶油、奶疙瘩、奶豆腐、優酪乳。

燃燈節:
每年農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臨,家家點燃酥油燈,以示歡慶。現今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額敏縣多數蒙古族已不過燃燈節;烏蘇縣蒙古族在燃燈節的—天多不燃燈,代之以各種娛樂形式。

其他熱鬧過的節日
新年節日 – 12月31日-1月1 日
情人節-2月14日
國際婦女節 – 3月8日
軍人節-3月18日
國際兒童節- 6月1日

(本文轉載自遊多多旅行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