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講座 吠陀神和本土神的演繹中了解印度致教
4月/07日上午 10:00-12:00
地點: 台北市紹興北街31巷6號4樓之4
在公元前約1500亞利安人的吠陀時代,從北印度次大陸進入了印度河流域開啟了印度河文明引進了《吠陀經》,逐漸了成了婆羅門教。在吠陀時代的印度的原始宗教信仰早己存在幾個世記了。印度的早期本土信仰同世界各地古老的萬物皆有靈的薩滿信仰神似。
初入印度的亞利安吠陀為了信仰,不停的舉辦火祭,為了穩定的農業生活方式並採用鐵製工具砍伐森林樹木。至於廣大的原始宗教文化的本土信仰,則崇拜樹木,精靈,地母神,保護和繁殖的樹木,是非常傳統的生活哲學。這矛盾使得利亞人吠陀信仰與自然崇拜的土著宗教進行鬥爭。
從今天的印度教史了解,亞利安人的吠陀信仰勝出,以《吠陀經》的文本成為信仰的中心思想,以父權制和父系製《摩奴法典》制定了四大種姓,確保了在政經統治的正當性。以母系社會的本土的達羅毗荼人(Dravidian)只好遷移南印度。
至於亞利安人除了《吠陀經》到後來逐漸吸收了本土信仰的神祇,結合了森林冥想,苦行(僧)合流。之間再透過印度教的婆羅門及宗教導師和歷史學家幾十世代的論述,吠陀神同本土神之間的界線終於被打破,成了印度教不可分割的一部份。
這段分庭抗禮分道揚鑣到合而為一的信仰故事,早已被遺忘,如今吳德朗老師同你分享他的研究心得,非常有趣的講座。
- 吳德朗's blog
- Login to post comments
- 4928 re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