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玩家俱樂部
|
吳哥窟建築的迷思(上) – 神聖空間
從古墓奇兵拍攝後,吳哥窟儼然成為一古老東方秘境的探討,原本因為戰爭、貧困的柬埔寨邊疆小鎮-暹粒(Siem Reap),因大量遊客的湧入,這五年內天天在大興土木,人潮一波接一波。
觀光客是所為而來,建築嗎?宗教嗎?異國的風味嗎?靜謐的感覺嗎?純樸柬埔寨人嗎?悲憫過去戰爭的殘酷嗎?……還是整體加起來的神秘感?
不管是何種理由的驅使來到吳哥窟,建築,宗教的建築,絕對是最震撼的。吳哥窟建築為宗教目的而建,建築也使吳哥窟的宗教宇宙觀更加突顯,而是什麼様的宗教宇宙觀表現出這樣的意境,印度教呢?佛教呢?還是兩者兼容並存呢?與台灣的佛教寺廟建築大不相同,如果要瞭解原因,就必需先從印度教的宗教建築結構所欲呈現的,神居住所、人神關係,世俗與神聖分界中作說明。
印度教寺廟的宇宙的和宗教的意義非常明顯。印度教寺廟形式嚴格適合於其稱號;神的居所(Devalaya),因為建造它的原初目的就不是為了容納做集體禱告和儀式崇拜者群體的,而僅僅是為了在內部神龕(the Sanctum sanctorum)隔離開的隱秘之處來供奉神的神像而建造的。
當一個印度教寺廟為所有的朝拜者提供大廳時,這些大廳完全是作為分離的主體,儘管它們與內部神龕相連接,但在建造儀式和宗教意義上完全不同。《斯爾帕.普拉卡薩》(Silpa Prakasa)文本中,內部神龕被叫做新郎,而朝拜廳叫新娘。神聖因此被看成天國的新郎,朝拜者的靈魂在終生的愛和奉獻中被它所引。這就是一種在印度的巴克提(bhakti,意評“守貞傳奉”)膜拜中著名的象徵表示。
此外,神廟也是一種模仿宇宙的等級結構,按照印度神話宇宙包含著三個世界:大地(bhu),大氣或以太(bhuvar)以及天堂(syar)。寺廟的基础是大地,其垂直的構造是大氣或者中部空間,而塔代表著天堂;首先,大地是古人,也就是祖先的居所;其次,大氣是人的居住領域,最後,天堂是神的住所。當神居住在黑暗聖殿核心時,宇宙在外墻(outer walls)上的日光之中展現出其所有的多樣化形式。這產生了居於印度教義深層的內在洞見,至高之主並沒有高高在上地與現象世界相分離,而是構成了現象世界的精髓與核心。
巴戎廟(文首圖片是變身塔的主塔)
最後印度教神廟也是宇宙人(Mahapurusha)的一個偶像,所有物質的、生命的精神力量的創造都展示在這個宇宙的身上。整個創造的展開都是基於和依賴於神廟的內部聖殿,至聖者的居所。
以新郎、新娘的譬諭更容易了內部神龕與朝拜廳(中庭)的關係。在吳哥窟寺廟建築如大吳哥、小吳哥或陵寢建築如寶劍塔、普倫寺……等,更可體會神(或上升至神界)居住在黑暗聖殿的核心時,幽明幽明的層層結構,似乎與現實世界分離,但實際上是相連在一起。
在佛祖去世之後不久,馬上在佛祖聖骨之上建造了佛塔(stupa)。阿育王(Asoka)把從其原初掩埋處出土的佛祖聖骨分散到印度各地並為這些聖骨建造了佛塔。菩薩之樹(the Bodhi Three),一種印度萻提樹(papal),被種植在佛塔附近來紀念佛祖的悟道(enlightermeny)並受到崇拜,佛祖靜坐其下悟道的格雅(Gaya)的原初萻提樹成了朝聖的核心,從樹上取下來的木片被傳送到遙遠的地方。
佛塔使人懷念佛祖涅盤(parinirvana)而萻提樹使人懷念佛祖悟道。佛塔原為紀念佛祖的象徵物,也是原來印度中宇宙須彌山原形的演變。四方(東西南北)的護持演變成佛教四方位的四大天王觀念,在吳哥窟建築中完美的呈現。-四塔圍-中間高塔(須彌山,主塔)。
神廟是至聖者的居所。在這樣一個場所的行為以其特殊的純樸和崇敬為特徵,與那些世俗場所行為迴然相異。它是神聖的不僅僅是因為它在過去與某個聖徒或者神相聯系,也不僅僅因為它裡面存放著芋個紀念物,而主要是因為神居住在那裏。神聖場所獲得其神聖意義不僅僅因為它們是對神的捐贈和奉獻,而且因為它們是神所擁有神聖力量的載體,或者因為它們與某個神有密切的聯系,或者因為它們包含了象徵神或至聖的偶像。更為特殊的是神在這些神聖場所展現其自己,並與人和世界進行精神交流和聯系。
通過開通神聖者與人之間的交流,使人從一種世俗性的存在方式向另外一種神聖的存在方式的轉變成為可能。世俗與神聖的關係非對立,而是可聯結與交互影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