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玩家俱樂部
|
[蒙古國] 回紇汗國的牙帳
“草原絲綢之路”是蒙古草原地帶溝通歐亞大陸的商貿大通道,由中原地區向北越過古陰山、燕山一帶的長城沿線,西北穿越蒙古高原、南俄草原、中西亞北部,直達地中海北陸的歐洲地區。
千百年來,絲綢之路是東西方文化踫撞、融合的紐帶。古代的絲綢之路主要有4條︰其一為“沙漠絲綢之路”,從洛陽、西安出發,經河西走廊至西域,然後通往歐洲;其二為貫通蒙古高原地帶的“草原絲綢之路”;其三為東南沿海的“海上絲綢之路”;其四為西南地區通往印度的“茶馬古道”。
“草原絲綢之路”沿線經過的主要古代城市有遼上京(今巴林左旗遼上京遺址)元上都(今正藍旗元上都遺址)、集寧路(今集寧路古城遺址)、天德軍(今豐州古城遺址)、德寧路(今傲倫蘇木古城遺址)、哈喇浩特(今額吉納旗黑城遺址)、哈喇和林(今蒙古國前杭愛省哈喇和林遺址)、訛答剌(哈薩克斯坦奇姆肯特市)、塔拉斯(吉爾吉斯斯坦西北部)、托克馬克(今吉爾吉斯斯坦)、撒馬爾罕(今烏茲別克斯坦)等地。
在草原絲綢之路上活動的主要是游牧民族,自青銅時代起,先後有卡拉蘇克、斯基泰、狄、匈奴、鮮卑、突厥、回鶻、契丹、蒙古等主要民族。
突厥人于公元6世紀中葉在蒙古草原地帶建立了突厥汗國,其疆域東盡大漠,西至里海,南抵波斯、印度,使許多草原和森林部落都處于它的控制範圍之內。
隨著唐朝對蒙古草原的統一管理,使草原絲綢之路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唐朝軍隊相繼打敗突厥、鐵勒汗國,迫使漠北草原的游牧部落在回紇的率領下歸附唐朝,唐朝以鐵勒、回紇諸部設置6個都督府和7個州,“于是回紇等請于回紇以南,突厥以北,置郵驛,總66所,以通北荒,號為參天可汗道,俾通貢焉”(《新唐書》卷二百一十七)。
回紇汗國的牙帳位于杭愛山北麓的鄂爾渾河流域(今蒙古國哈喇和林西北哈拉巴拉嘎斯古城),“參天可汗道”就是由唐朝北部軍事重鎮豐州(今內蒙古五原南)向北通往回紇牙帳的交通要道,也就是草原絲綢之路通往中原的重要支線。
公元840年,回紇汗國被黠戛斯人攻滅,回紇大部分人分三支向西遷徙,其中主要的一支遷至今蔥嶺以西,于公元10世紀建立了喀喇汗王朝。突厥與回紇汗國的建立,唐王朝對兩大汗國的管理,使草原絲綢之路的東段再一次得到了開發與拓展。
草原絲綢之路初步形成于公元前5世紀前後,是幾千年來連接東西方經濟貿易的大動脈,它的發展與繁榮在蒙元時期達到了頂峰。在窩闊台汗時期,正式建立了驛站制度,元朝形成了規模龐大、四通八達的驛站網絡。這些驛站既是元朝政令、軍令上傳下達的重要通道,同時也是政府對外進行商貿往來的主要線路。是目前世界上最為龐大而又最具影響力的文化線路。
參考文獻:論草原絲綢之路 /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 陳永志
- 陳國瀚 旅遊Blog
- Login to post comments
- 5886 re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