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玩家俱樂部
|
[內蒙古] 愈是荒涼我愈愛
內蒙古西南邊的阿拉善和額濟納,大沙漠就像魔女,乾燥得彷佛要吞噬所有生命似的,卻有著度母般慈悲的胸懷,以藏傳佛教化育她的子民。
藍天、草原、逐水草而遷徙的遊牧生活與蒙元文化,內蒙古的種種風情,讓人無限嚮往。旅遊內蒙古,在草原上還可常常見到敖包、與為數眾多的藏傳佛教寺院,往來虔誠朝拜的蒙古族人的臉龐上,自然流露著內蒙古深厚的宗教底蘊。
發自內心的敬虔 敖包與原始薩滿教信仰
在遼闊的草原上,穹蒼瞬息萬變,以天地為帳的遊牧民族,對大自然天、地、山、水的崇拜與祈求,便形成最原始的薩滿教信仰。薩滿的巫師被認為有控制天氣及占卜等能力。
「敖包」蒙語意是「堆子」,用石頭、土堆、樹枝在山頂或丘陵上壘起來,能夠敬神靈鎮妖魔。蒙古族人每次路經敖包,都要順時針繞行三圈,並且添加幾塊石頭,以保佑平安。
內蒙古地區的佛教中心 呼和浩特
走進大召寺大殿,幽暗的光線,使氣氛一下子變的肅穆莊嚴。主殿裡,明代三世達賴親自開光的銀佛坐於中央,兩旁的柱子龍雕盤旋而上,非常精緻。周圍的壁畫雖有些許缺損,但仍不減古老而珍貴的感覺。
明代藏傳佛教傳入蒙古,1578年漠南土默特部阿勒坦汗,於青海湖畔皈依第三世達賴喇嘛。1579年創建大召寺,並迎請高僧喇嘛駐鍚,從此呼和浩特即成為蒙古地區的佛教中心,藏傳佛教漸漸深入於蒙古民間。
大召誦經殿每年農曆8月舉辦隆重的嘛尼經法會,全寺喇嘛連三晝夜誦念嘛尼經,各地信徒也將前來參加盛會,成為蒙古族人尋求精神慰藉的聖地。
內蒙西南地區 阿拉善沙漠大探險
內蒙古西部是「阿拉善沙漠」地區,多是荒蕪的戈壁沙漠地形,有常年不乾枯的沙漠湖泊、千奇百怪的岩山峽谷,甚至蘊藏許多恐龍化石以及野生動物。親身體驗沙漠生活,是喜愛探險朋友的絕佳選擇。
巴丹吉林沙漠 吉普車衝浪
乘吉普車行駛內蒙古西部,火熱的土地遠方總是融化般的熱氣蒸騰,分不清是湖泊還是幻象。儘管窗外的風景連續幾個鐘頭沒變化,但可別一路昏睡,幸運時或可遇見野生黃羊在荒原中奔跑。途中偶爾出現一球球的戈壁植物,許多小蜥蜴咕嚕咕嚕地在矮叢間竄遊。
驅車深入由烏蘭布和、巴丹吉林、騰格里達來,組成的「阿拉善沙漠」。其中尤以巴丹吉林沙漠的巨大沙丘連綿不絕,在海拔1200~1700米之間,宛如海嘯般捲起巨浪,相對高度達500米的沙山,是世界最高的沙山,搭乘吉普車穿越其間,宛如衝浪般驚險刺激。
令人驚奇的是,沙漠中竟有許多大小湖泊,有些還滋養著非常蓬勃的生態。在靜謐的湖畔漫步,湖面碧波蕩漾,水鳥嬉戲蘆葦叢,天鵝與雁鴨悠游,構成沙水天相映的獨特沙漠景觀。
參訪沙漠通常至少安排兩天行程,夜宿牧民家中。巴丹吉林目前共有數十戶牧民,晚餐可享用獨特的沙漠風乾牛羊肉,更別忘了品嚐沙地種出的瓜果,像是蘋果、西瓜等特別香甜。
額濟納旗 西夏黑城與胡楊林
內蒙古的最西邊是另一種美,波瀾壯闊如豪情的俠女。因為地處偏遠交通不便,觀光客較少,更顯得原始而自然,增添了探險旅遊的難度。額濟納旗市郊,就保留了古絲綢之路上最完整、規模最大的一座古城——黑城。
始建於西夏時期的黑城,歷經700多年風沙,城牆邊所堆積沙丘,已逐漸爬上夯土板築的城牆,然而仍不失黑城的高大宏偉。城牆西北角上保存有高約13米的覆缽式佛塔,成為黑城最顯著的特色。城內的官署、府第、倉敖、佛寺、民居和街道遺跡仍依稀可辨。這裏出土了大量文物,有著名的西夏、漢文字典《番漢合時掌中珠》,彩繪雙頭佛和元代紙幣等。
從額濟納旗往東1公里,經一道橋至七道橋之間,則是胡楊林景觀區。高齡數百歲的胡楊,仍枝繁葉茂,被譽為沙漠中活著的化石樹。很奇特的是,一株胡楊的葉片有柳葉形、卵圓型、楓葉形三種,又稱三葉樹。它的根部扎得很深,可吸收沙漠深處的水分,無懼沙暴或洪水,可耐寒熱澇旱,因此有「活著不死1000年,死後不倒1000年,倒後不朽1000年」之稱。由於生長期極緩,很多胡楊樹造型奇特而詭異。每年秋天是胡楊樹最美的季節,能欣賞金色波濤般的美麗景色。
蒙古族美食
與農耕文化相比,遊牧民族的飲食極為單純,主食夏日以奶製品為主,冬季則以肉為主,搭配米飯或麵條,飲料則有奶茶、奶酒等。旅行,若抱著體驗原味的心情,即使在蒙古長時間旅行,飲食卻是種享受。
蒙古四小盤,包括炒米、奶皮、乳酪、起蛋子,可依個人喜好加在奶茶中,是熱菜上桌前必備的前菜。蒙古羊肉包子餡料十足,蒙古漢子一餐能吃一大盤。
- 陳國瀚 旅遊Blog
- Login to post comments
- 8562 re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