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印度

淵遠流長的表演藝術:
在印度,舞蹈與音樂無所不在,特別在結婚喜慶的儀式,為活動帶來了歡樂與色彩。舞蹈與音樂又和宗教攸戚相關,更體現印度人對宗教的熱忱及自我的認同。印度音樂的歷史淵源流長。
2003年,列入世界遺產的史前時代位於Madhya Pradesh邦的石岩洞窟(Bhimbetka rock shelters) 中,發現從一萬到三萬年的壁畫中,除了打杖,亦呈現數不清的儀式舞蹈與音樂。
20世紀初,英國及印度考古學家在摩亨朱達羅Mohenjo-Daro發現5000年前的印度河文明文物及遺址。出土眾多的文物中,發現一具最有魅力的跳舞姑娘的銅像。她挑逗地歪著頭,右臂放在臀部,身體好像在搖擺跳舞。
3800年或更早來自黑海山區的亞利安人,走過千山萬水到了今北印度,開啟了吠陀文化。天啟的四大吠陀經中的《娑摩吠陀Sa^ma-Veda》是為第一卷梨俱吠陀的唱頌而成的吠陀經典,成為印度音的滄瀾。
陀經典至今亦是印度教及佛教的寶典。 由於天啟的四大吠陀成為婆羅門等少數人獨享的特權。人們向梵天(Brahma) 祈求獲天神,賜給人間不分階級的普羅大眾之學習表演藝術的智慧。於是上天再賜 Natyashatra《樂舞論》史稱第五吠陀。
這部由吠陀經的教義中衍生而來,不論是音樂與舞蹈、詩歌文學、彫刻繪畫等所有的表演及藝術都涵蓋在內。書中有關表演藝術細緻完備,至今亦成為印度藝術家的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