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拉納西 「最有靈性的」城市
如果想尋找一個新的性靈體驗,建議您來瓦拉納西走一遭;瓦拉納西,最被世人形容為印度「最有靈性的」城市,這城市所散發的魔力能挑動你的靈魂最深處。
歷史上有數不清的名人來到此地,如玄奘、蒙兀兒阿克巴皇帝到達賴喇嘛、馬克吐溫,他們都在瓦拉納西找到不同的感動及啟示。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筆下「古老香醇的瓦拉納西」(舊稱巴納拉西Banaras)是印度眾多古老神話傳奇故事的發生地,印度教和耆那教兩教的聖城,更是印度七大聖地之一。
瓦拉納西的歷史非常悠久,考古學家在瓦拉納西發現的石斧、石刀等工具,可追溯到石器時代,也證明瓦拉納西是印度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當年人類活動範圍,包括瓦拉納西和米札普(Mirzapur)平原、威達源(Vindhyan)的高原地區。西元前1000年,印度進入青銅時代,瓦拉納西也沒有例外,人們開始學會使用鐵做的農耕器具,造林播種、耕地,群聚社會也逐漸形成,生活方式起了很大的變化。藉由工具的進步,農作物不但自給自足,還有餘糧能帶動以物易物的經濟活動。
西元前500年左右,當地己有類似今日的商會組織,並發行以手工壓鑄的銅幣交易,顯見當時瓦拉那西的經濟活動有一定規模,逐漸形成今日的雛形。公元前6世紀,瓦拉納西一帶己有8個獨立及半獨立的公國(Raja),這些公國也由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合縱連橫聯合防禦。
在印度教的神話裡則傳說「聖城」瓦拉納西是濕婆神在6千年前所建造的;其位于恆河新月形灣的左岸,迂迴巷弄,曲折通幽,老舊建物,風華猶存,廟宇處處,各具特色。城內有著名的濕婆廟、難近母廟、黃金廟等,全城大小寺廟超過1500座。瓦拉納西的文化和恆河休戚相關。印度教史詩摩訶婆羅多的英雄潘達瓦,曾經到過瓦拉納西找濕婆神贖罪,地靈人傑的瓦拉納西幾千年來也被視為北印度的文化中心,是印度哲學家、詩人、作家和音樂家出生或居住的好所在,其中最有名的是16世紀Goswami Tulsidas詩人作的羅摩功行錄(Ramcharitmanas)。瓦拉納西也是啟發各種宗教的原始濫觴。
恆河是瓦拉納西最顯眼的風景。玄奘就曾讚歎恆河「水色滄浪,波濤浩瀚。」一些嚴格苦修的聖徒在這裡冥想數月甚至數年,以期感悟到生命的真諦。發源於西部喜馬拉雅山北阿坎德邦的恆河長2525公里。流域面積91萬平方公里,達印度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一。它在印度歷史上也非常重要,許多帝國的首都都位於它的河岸。在信徒們心中,恆河永遠是一條可滌淨性靈的清流聖河,恆河也是印度教徒心中最神聖的河流。恆河宛若是印度人的母親,是數以百萬計的印度人每天賴以生活的生命之河。飲恆河水可增加德行,沐恆河浴可洗淨業障。印度教徒每人都希望一生中能親身前往聖城朝聖。如果生前無法如願,死後也希望火葬恆河。
流動的河水承載著印度人們的前世、今生,身為印度教徒,一生至少必須到恆河净身一次。更甚者,虔誠的印度教徒會花上數年時間從恆河源頭苦行到出海口,再回到恆河源頭,甚至於以五體投地的方式進行,其信仰的虔誠令人感佩。
人人相信濕婆經常現身於恆河,瓦拉納西沿岸上,有大大小小87座朝聖河壇(Ghat伽特),每一個伽特,各有其名,延線數十里,供信徒膜拜,每天有成千上萬的信徒,冥想打坐、做瑜珈、作畫、晨昏禮拜,洗衣、孩童嘻戲、祈福禱告、上游火葬昇天,下游沐浴淨身,喝聖水,不以為逆,蔚為奇觀。瓦拉納西的河壇大多數建於十八世紀的馬拉特帝國,其中Maan-Mandir Ghat、Lalita Ghat和Bachraj Ghat都是相當知名的和壇。許多河壇與傳說或神話有關,也有河壇是渡河船碼頭,而更多河壇是做為私人洗衣和曬衣埸。
在此可以舉出兩個和印度教神話相關的河壇故事:瓦拉納西達薩斯瓦梅朵河壇(Dashashwamedh Ghat)和馬尼卡尼卡河壇(Manikarnika Ghat)。前者靠近濕婆廟(Vishwanath ),是恆河最壯觀的河壇。印度教神話傳說梵天創造了達薩斯瓦梅朵河壇,以歡迎濕婆降臨,並在火祭中奉獻了十匹馬。每天晚上在此舉行的法會最為經典,火祭司「Agnihotri」會用幾千年來流傳下來的阿格尼之火的火種來舉行莊嚴和神聖法會,祭司吹了法螺後祈禱儀式展開,祭濕婆神、恆河神、太陽神、火神和整個宇宙之神。火光中可聽見音樂和熏香擊鈸、鼓聲、唱頌及鐘聲繚繞,讓人陶醉在節慶儀式的神聖氛圍裡。祭典日復一日夜復一夜風雨無阻的傳承著,據說有名的玄奘法師、達賴喇嘛、印度的領導人都曾参加過恆河祭典,蒙兀兒王朝阿克巴大帝更在看了恆河法會後,決心在印度推行宗教寬容政策。
馬尼卡尼卡河壇則是瓦拉納西最古老的河壇,也是印度教最神聖的火葬聖壇。馬尼卡尼卡的原意是耳環,相傳是毗濕奴為討好濕婆神,就在恆河岸邊挖掘井,祈望濕婆神毀滅世界時,不要破壞這座聖城。當濕婆在此洗澡時,他的耳環落入井中……..。隔鄰的辛迪亞河壇火葬的烈火Agni神就在這裡誕生。這Agni火種幾千年未曾熄滅過。
除了印度教外,佛教也在這個聖城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在瓦拉納西西北方10公里處的波羅奈國鹿野苑建於公元前2到6世紀佛教昌明時代,是印度的佛學及學術中心。公元前5世紀,阿含經中記載釋迦牟尼佛在波羅奈國鹿野苑「初轉法輪」說四聖諦,以示轉(初轉),教轉(二轉),證轉(三轉),三次宣說四聖諦,稱為三轉法輪。據說釋迦牟尼在此居住了二十多年,使此地名聞遐邇,成為佛教八大聖地之一。後來鹿野苑遭到伊斯蘭教徒的摧毀,處處殘垣斷壁,只有答枚克佛塔僥倖在廢墟中保存下來。這佛塔高39公尺,直徑28公尺,屬極少數留存下來的阿育王時期建築。現今的鹿野苑附近寺廟處處,有中國廟、泰國廟、日本廟、斯里蘭卡廟、博物館與菩提樹葉光影環繞其間,己成亞洲佛教徒來印度參訪最是令人流連忘返的聖地。
來到瓦拉納西,靜靜的看恆河的日出日落,時光流逝,金光閃閃的河面映著歷史斑駁的廟宇宮殿,恍惚間再現昔日的光輝;朝聖者話語呢喃,香煙裊裊,印度婦女五彩色繽紛的傳統服飾,夜晚莊嚴的祭典、宗教吟唱、蓮花水燈,香煙繚繞…勾勒出如幻又似真的獨持風情。印度人相信恆河是最接近神的地方,恆河催促生者、死者勇往直前,生、老、病、死皆與恆河息息相關,火葬亦或撒骨灰於恆河中,期盼能走出輪迴的宿命。印度教徒有四大不亦樂乎,其口訣為「住瓦拉納西、結交聖人、飲恆河水,拜濕婆。」而這四個願望,都可在聖城實踐。瓦拉納西時時刻刻在實踐印度人的宇宙觀,不愧為印度的「永恆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