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恆之都The Holy City Varanasi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筆下”古老香醇的瓦拉納西” 舊稱巴納拉西(Banaras),瓦拉納西在印度古老神話的傳奇故事的發生地,印度教和耆那教兩教聖城,是印度七大聖地。
瓦拉納西的歷史非常悠久,考古學家在瓦拉納西發現的石斧、石砍具、石刀等工具,可追溯到石器時代,也證明瓦拉納西是印度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當年人類活動範圍,包括在瓦拉納西和米札普(Mirzapur)平原和在威達源(Vindhyan)的高原地區。
西元前1000年,印度己開始進入青銅時代,瓦拉納西也沒有例外,同步進化到青銅時代,人們已開始學會用鐵做的農耕器具,如斧、鐮刀、犁頭,造林播種,耕地,人口成長,群聚社會也逐漸形成,當時瓦拉納西的人類生活方式,起了很大的變化。
借由工具的進步農作物不但自給自足,庫存餘糧,帶動了以貨易貨的經濟活動。紀元前500年前後,聖城己發現有類似今日商會,發行以手工壓鑄的銅帑交易的出現。顯見當時瓦城經濟活動規模。於是小鎮規模的社區,陸繼出現,逐漸形成今曰瓦拉納西的雛形,也是聖城發展的瀾滄。公元前6世紀,聖城已屬今天中央邦的版圖,當時己有8個獨立及半獨立的公國(Raja),這些公國也借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合縱連橫。直到伊斯兰侵门踏户前倒也相安無事。
傳說聖城是濕婆神在6仟年前造建的;位在新月形的恆河左岸,如中世紀迂迴巷弄,曲折通幽,建物老舊,但風華尤存,各具特色,廟宇處處,有名的濕婆廟、難近母廟、黃金廟等,全城超過1500座寺廟。
印度教徒有4大不亦樂乎!
住瓦拉納西、結交聖人、飲恆河水,拜濕婆。
人人相信濕婆出未於恆河,沿河岩岸上,有大大小小64座石階的朝聖河壇,稱河壇 (Ghat伽特),各有其名,延線數十里,供信徒膜拜,每天有成千上萬的信徒,冥想打坐、做瑜珈、作畫、晨昏禮拜,洗衣、嘻戲孩童、祈福禱告、上游火葬昇天,下游沐浴淨身,喝聖水,不以為逆,蔚為奇觀。
恆河的晨曦,夕陽,河面上金光閃閃,老舊的廟宇宮殿,恍忽再現昔日的光輝;朝聖者話語呢喃,煙香裊裊,印度婦女五彩色繽紛的傳統服飾,夜晚莊嚴的祭典,神祕宗教舞蹈吟唱,連花水燈,勾畫出如幻以似真的獨持風情,是攝影人的最愛。
2千5百里長的恆河,是印度人心中的聖河,每年百萬計的教徒來此朝聖。聖城恆河是印度人的母親,飲恆河水可增加德行,沐恆河浴,可洗淨業障。。印度教徒每人都希望親往聖城朝聖。如果生前無法如願,死後也希望火葬恆河,聖城還提供專門安置重病,垂死待葬聖河的服務,人們安祥在等待上天堂的單程巴士,隨時可Check-In到天堂。偶爾,你會看到非常簡陃119單架,從外地飛奔聖河,期望能在死前看一眼聖河!印度人相信恆河是最接近神的地方,恆河催促生者、死者勇往直前!
印度人之生、老、病、死,火葬、撒骨灰於恆河,期盼能走出輪迴的宿命。恆河成了印度教徒,生死以之的不老河!
距聖城西北方10公里之波羅奈國鹿野苑是公元前2到6世紀佛教昌明時代,是印度的佛學、學術中心。
公元前5世紀,阿含經中記載釋迦牟尼佛(Sarnath)「轉法輪」說四聖諦,以示轉(初轉),教轉(二轉),證轉(三轉),三次宣說四聖諦,稱為三轉法輪。鹿野苑成為佛教徒的八大聖地。
後来鹿野苑,遭到伊斯蘭教徒的摧毀,除了阿育王造的答枚克佛塔,處處殘垣斷壁,偶有聖石像的角落,彌足珍貴,菩提樹的樹葉光影,己成台港新,亞洲佛教徒來印度參訪聖地。附近的中國廟、泰國廟、日本廟、斯里蘭卡廟、博物館令人留連望返。
瓦拉納西時時刻刻在實踐印度人的宇宙觀。瓦拉納西不愧為稱永恆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