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

in

航海家鄭和如果沒有永樂皇帝朱棣的遠見與支持,也無法成就恆古大業。永樂皇帝1402年登基後,1405年即命鄭和六次率舟師出使各國,若加宣德年間的一次,共歷三十餘國。

南印度文化是指印度南部卡納塔克邦,泰米爾納德邦,安德拉邦和喀拉拉邦等四個邦。南北印度同樣是印度教、伊斯蘭、階級、語言、文學、種姓、建築、飲食、服飾、音樂舞蹈表演藝術有其明顯的差異,不同的特色。
由於南印度和古希臘、羅馬的貿易往來,超過二千年,在交流的過程中,南印度在宗教的包融及寬容,展現印度人的高度,令人驚嘆。
1954年回歸印度法國殖民地~旁迪切里,舉世矚目的曙光村,和”少年派的奇幻之旅” 最能反應及宣達這包融及寬容的文化傳統。
在南印度固然不泛世界遺產,宏偉的廟宇,但我更鍾情南印度都豐富的非文化遺產,及特殊的人物歷史景點。這些地方或許不是知名度很高的地方,如你用心觀察,你肯定會及對印度文化更深層的景仰。

前鄭和的貿易線的演繹
在宋朝在公元967-1279之間印度的朱羅王朝時代,中國貿易最初開始都科羅曼德的Nagapatinam港口(離清奈320公里) 及的馬拉巴海岸。
後來中國和阿拉伯貿易時才真正開始在奎隆(Quilon今Kovalam) 停泊。奎隆在泉州還有特使。1294年,馬可波羅代表忽必烈訪問奎隆,奎隆姜和辣椒在中國的需求量很大。當時中國船隻,經常來回於阿拉伯蘇萊曼港口再停靠到奎隆,當時兩地人民往來頻頻,德力凡德朗(Travancore)和科欽的中國漁網就是從那時開始的。
後來奎隆要收取1000元第納爾Dinars(阿拉伯幣)非常沉重的關稅!不久中國發現錫蘭珍珠有利可圖,於是不再去阿拉伯,中國船舶從泉州和廣東出發,在錫蘭買珍珠,不再奎隆,直接到馬拉巴海岸。於是位於馬拉巴南的奎隆,逐漸北移到科欽及卡利卡特的基地。從此奎隆的地位一落千丈。

明成祖朱棣(1360-1424年),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於應天,時事征伐,受封為燕王,指揮了洪武朝的第七次和第八次北伐,並取得大勝。後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侄兒建文帝。1402年奪位登基,改元永樂。他五次親征蒙古、出兵安南、東北設立奴兒幹都司、西北設立哈密衛,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統一與完整。
次年1403年朱棣皇帝下令建造的帝國艦隊,由於皇帝和三寶太監鄭和的朋友,因此對他非常信任。而鄭和下西洋是一個穆斯林,他必將能夠和穆斯林的國家建立良好的關係,於是由鄭擔任總指揮。率領近28,000人,和所謂“寶船“的船隊,包括貿易船舶,軍艦,後勤船舶和指揮艦隊等共200多艘,浩浩蕩蕩遠航到印度卡利卡特的古里國。

鄭和「欽差正使總兵太監」之頭銜,統領舟師,出使西洋。船隊裡有正二品的都指揮使2人,正三品的指揮使93人,還有2.7萬官兵同行,是當時全世界規模最大的海上船隊。

954700_551714561541190_165649778_n.jpg

船隊由蘇州劉家河(太倉的瀏河鎮)出海,先航行至福建長樂的五虎門港,集合其它船隊補充糧秣。等到東北季節風起,龐大船隊即揚帆出閩江口,乘風破浪,浩浩蕩蕩,經過台灣海峽,駛向南中國海。首先到達的國家有越南占城,然後到爪哇、三佛齊、滿刺加(馬六甲)、阿魯(Aru)、蘇門答臘、蘇門答臘島北部Lambri,再進入印度洋到斯里蘭卡,然後到達喀拉拉西南岸的小葛蘭(今之渡假聖地Kovalam)、科欽、終點港口卡里卡Calicut古里國, 1407年6月回國,回來還邀爪哇、滿刺加、阿魯、蘇門答剌、小葛蘭和古里等國使節隨行來中國。

當鄭和的船隊,初抵印度次大陸的馬拉巴卡利卡特Calicut(即中國古籍的古里國)港口時,這裡已經是非常繁華的世界,可以說'什麼都有、什麼都不奇怪的世界。在中世紀時代,印度洋和印度中國海上貿易,總是聚焦在卡利卡特。海灘上和港口附近的Valiyangadi大巴扎(今近火車站)迴盪著來自多種語言中國人、猶太人、阿拉伯人、波斯人、敘利亞人、土耳其人、索馬里、馬來亞、意大利、基督徒及穆斯林的不同語言和方言。

根據羅馬的修道士蒙科爾維諾1310年的記載,阿拉伯傳教士和當地所穆斯林客商在奎隆聯手,加強他們的宗教勢力,進而又奪取了中國人貿易的優勢。當時大約在1340年,伊本•巴圖塔(摩洛哥大旅行家Ibn Batuta 1304-1377)前往奎隆訪問,促成了阿拉伯人和摩爾人和當地的穆斯林,接管港口貿易。奎隆和中國的貿易更雪上加霜。
不久1343年,伊本•巴圖塔又到了卡利卡特,他看到13支中國帆船在卡利卡特港揚帆。這更肯定了卡利卡特港口領先地位即將開始。從14世紀到15世紀期間,卡利卡特與中國的貿易急劇上升,古里國和中國明朝的關係由於鄭和的訪問卡利卡特更達到前所未有的繁榮。
中國的貿易越興旺,阿拉伯的巴赫拉米貿易商在卡利卡特則是走下波,根據印度史學家寫道,摩爾人在卡利卡特的利益,只有拱手讓給中國人。而中國人很可能間接或直接幫助Zamorin王朝,征服他的鄰近的教敵國。這點中國的馬歡有不同的版本。
到了15世紀,中國將重點轉向馬六甲。奇怪的是阿拉伯的貿易路線也開始走下波。
因此,印度船舶也往返於馬六甲和馬拉巴爾港口之間的航線。

在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後的87年,哥倫布的船隊才帶著3艘小船,開始了他的橫渡大西洋之旅;92年後,瓦士科達伽馬的船隊繞過好望角,沿著鄭和船隊的印度洋航線到達了印度古里(Caricut),他只有4艘船;114年後,麥哲倫船隊開始環行世界,他的船多一點,是5艘。而且,哥倫布等3個船隊的所有船隻,都可以放到鄭和一號寶船的一層甲板上。
與西方航海家最大的不同是,鄭和的大航海是真正的發現之旅,也是和平之旅。

相關行程:吳德朗-南印度歐南節暨鄭和發現之旅12日